21世紀初以來,僅媒體曝光的吸毒明星就有滿文軍、謝東 、孫興等10多人。明星們吸食的都是什么樣的毒品?有何危害?演藝圈為何成吸毒重災區?

新型毒品:人工化學合成的致幻劑、興奮劑類毒品
所謂新型毒品是相對鴉片、海洛因等傳統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化學合成的致幻劑、興奮劑類毒品,是由國際禁毒公約和我國法律法規所規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樞神經系統,使人興奮或抑制,連續使用能使人產生依賴性的精神藥品(毒品)。
新型毒品種類
根據新型毒品的毒理學性質,可以將其分為四類:
第一類以中樞興奮作用為主,代表物質是包括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在內的苯丙胺類興奮劑;
第二類是致幻劑,代表物質有麥角乙二胺(LSD)、麥司卡林和分離性麻醉劑(苯環利定和氯胺酮);
第三類兼具興奮和致幻作用,代表物質是二亞甲基雙氧安非他明(我國俗稱搖頭丸);
第四類是一些以中樞抑制作用為主的物質,包括三唑侖、氟硝安定和γ-羥丁酸等。
新型毒品與傳統毒品的區別
1、新型毒品大部分是通過人工合成的化學合成類毒品,而鴉片、海洛因等麻醉藥品主要是罌粟等毒品原植物再加工的半合成類毒品。
2、新型毒品對人體主要有興奮、抑制或致幻的作用,而鴉片、海洛因等傳統的麻醉藥品對人體則主要以“鎮痛”、“鎮靜”為主。
3、海洛因等傳統毒品多采用吸煙式或注射等方法吸食濫用;新型毒品大多為片劑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如果你看過《絕命毒師》就更有體會)
4、海洛因等傳統毒品吸食者一般是在吸食前犯罪,由于對毒品的強烈渴求,為了獲取毒資而犯罪;冰毒、搖頭丸等新型毒品吸食者一般由于在吸食后會出現幻覺、極度興奮、抑郁等癥狀,導致行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
新型毒品的由來
1919年,日本一位化學家首次合成了后來被稱之為冰毒的甲基苯丙胺。在二戰期間,甲基苯丙胺作為抗疲勞劑在士兵中廣為使用。二戰后,日本將其軍隊中庫存的苯丙胺類藥物投放市場,造成50年代的首次濫用大流行。
60年代一些歐、美國家,主要在夜總會、酒吧、迪廳、舞廳中濫用這類毒品。90年代后,以冰毒、搖頭丸為代表的“舞會藥”在全球范圍形成流行性濫用趨勢,濫用群體從早期的搖滾樂隊、流行歌手和一些亞文化群體蔓延至以青少年群體為主的社會各階層。
新型毒品危害比傳統毒品小嗎?不易上癮嗎?
新型毒品對身體的傷害一點也不少。新、老毒品只是反應快慢不同,對人體的危害性沒有差別。同等劑量的新型毒品比傳統毒品毒性和成癮性更強烈,服用這些毒品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體溫急劇上升、心血管功能衰竭,甚至導致死亡。另外,如果連續使用這類興奮劑,會導致人腦的神經細胞受到嚴重損傷,甚至退變,導致精神病發作,機體的其他系統功能也都會受到嚴重的損傷。新型毒品更多的是引起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
明星為何容易身陷毒品?

工作壓力大,宣泄空間小

娛樂圈藝人涉毒主要原因是工作壓力過大:沒成名的需要不斷追逐上進,而已成名的明星稍有不慎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娛樂圈新人輩出,不努力就難保地位,無論成名與否都需謹言慎行,正常情緒在鎂光燈下無處宣泄,因此毒品成為一種派遣工具。
現在的娛樂圈表面看上去一片欣欣向榮,實際上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各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層出不窮。就以藝人和演藝公司的關系來看,一旦某個明星和一家公司簽約,公司更多的是把其當做一棵搖錢樹,而不是一個人來看待。只要藝人能夠通過參加各種活動給自己掙錢就行,至于他們的私生活,公司根本不愿過問。這樣的管理模式,會給藝人帶來巨大的工作壓力,客觀上促使他們通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緩解壓力。
職業特點:需長時間保持亢奮狀態

藝人們的工作方式有一定特殊性,很多演員為趕戲不眠不休,工作又需要保持精力旺盛(歌手也需要在舞臺保持長時間亢奮狀態) 。新型毒品的特點恰好符合他們這一需求,使用新型毒品后人的表演欲望會特別強烈,思維靈活,創作靈感強,身體不疲倦,甚至沒有饑餓感,狀態可以保持非常好。
文化素質不高,追求前衛刺激

從整個演藝圈來看,相當一部分的明星們整體文化素質并不高,而且樂于追逐感官上、身體上的各種刺激,甚至在某些“明星”眼里,吸毒是一種前衛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地位的體現。
另外,當下的不少所謂“明星”在成名之前,經歷大多坎坷,成名成為唯一追求。然而,當他們發現自己一舉成名、一夜暴富后,很容易進入“失范”狀態,受到所謂“毒品文化”的吸引和誘惑。
(注: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互動百科、中國新聞網、東北網。)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