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通過參加選秀節目而成名的歌手李代沫,因吸食毒品氯胺酮(K粉)、容留他人吸毒被北京警方抓獲。但在醫學上,令不少年輕人沉迷其中的氯胺酮,卻是麻醉醫生無可替代的得力助手。無獨有偶,曾令北京奧運會“八金王”菲爾普斯卷入丑聞的大麻,也同樣可以幫助不少罹患食欲不振的艾滋病患者重新擁有好胃口。很多時候,害人害己的毒品和治病救人的良藥,只有一念之差。
阿片:困在囚籠中的猛虎

盡管關于阿片類藥物是否應該存在的爭論從未停息,但在世界衛生組織于2010年發出“必須提供精神藥物和麻醉品供醫療使用”的呼吁之下,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猛虎一般的強效阿片類藥物,在多重措施構建的“囚籠”之下,繼續為醫生和患者服務。
阿片類藥物的典型代表,就是在多種場合下屢立奇功的嗎啡。晚期癌癥患者最常用的止痛藥便是嗎啡,治療具有生命危險的支氣管癌劇烈咳嗽也會用嗎啡,而醫生搶救急性心力衰竭時同樣少不了嗎啡的存在。對有些用于治療不太嚴重的疼痛的藥物,往往采取將阿片類藥物和對乙酰氨基酚按比例混合的配方,例如豪斯大叔所用的Vicodin(對乙酰氨基酚與氫可酮的復方制劑)。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這些強阿片類藥物被癮君子濫用,衛生部門和藥企可謂是頻出奇招。如王牌止痛藥奧施康定(OxyContin,緩釋羥考酮),在造成大量濫用者過量致死后,生產商Purdue公司特地重新設計了配方,為癮君子帶來了“驚喜”:藥片本體堅如磐石(據說砸都砸不碎),而且如果運氣爆棚能將藥片弄碎,一旦將破碎的藥片與水混合(癮君子通常會將碎藥片溶于水中注射),就會立刻形成無法注射的黏性水凝膠。
類似的防濫用配方還出現在Endo公司的羥嗎啡酮(同屬強阿片類藥物)緩釋片劑Opana ER中:藥片本身具有親水基質,溶于水或胃液后,便會轉化成聚乙烯氧化物凝膠,由凝膠包裹著藥物來緩慢釋放。這一措施既能防止濫用,又能讓藥物具有更優秀的藥效,成為了藥企秒殺仿制藥的利器。采用這一技術的Endo公司就宣稱“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仿制藥能和我們的配方等效”。
有些止痛藥生產商,為了能讓自己的產品得到認可,甚至不惜動用各種“黑科技”。例如美國的國王制藥公司(King Pharma,現被輝瑞收購)就為自己的阿片類制劑研發了全新“大禮包”,除了奧施康定用過的兩種技術之外,還額外添加了一種措施--在藥片內混入一定比例的煙酸(一種維生素),如果患者服下了超過止痛劑量的藥物,煙酸就會引起難以忍受的面部潮紅。雖然看起來奇葩,但這一措施被證明真的有效,因此FDA批準了這個配方。
大麻:曲折的研發之路

從很久很久以前,大麻屬植物就和煙草一樣,被人們做成煙卷吸食,以緩解連日的疲勞。如今,雖然大麻已經被定為毒品并接受嚴格的監管,但仍有不少年輕人為之癡狂,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例如菲爾普斯。而另一群人,則為了把大麻變成造福患者的新藥,而默默無聞地努力著。
大麻之所以能夠為人們帶來源源不斷的快感,還是因為其中所含有的化學物質--Δ-9-四氫大麻酚(THC)。進一步的研究發現,THC不僅可以產生快感,還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止吐藥物。要知道,癌癥治療中的劇烈化療相關性惡心嘔吐(CINV),往往會讓患者叫苦不迭,一些定力不夠好的患者甚至會因此放棄治療。在雅培制藥(現在的艾伯維公司)的開發下,THC的人工合成品--屈大麻酚順利完成了臨床試驗,被證明針對CINV療效很好。但在準備上市的時候,卻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麻煩--在美國的《物質管制法案》附錄中,THC和屈大麻酚均被列入了附錄I,也就是“具有高濫用潛力、無臨床價值”的藥物。美國緝毒局(DEA)的初衷可能是為了打擊毒販人工合成THC,但很顯然,它的先見之明有些過頭了。FDA只能向DEA征求管制意見,不過好在屈大麻酚的藥效不錯,足以說服DEA為其重新制定管制意見。但開弓沒有回頭箭,DEA沒有辦法讓自己食言,只能想出了一個相當之偷奸取巧的辦法,在目錄III中增加了一條“被FDA批準的、軟膠囊中溶于麻油的合成屈大麻酚”。不過好在經過一番周折,屈大麻酚制劑于1975年成功獲批。后來,它還被批準了另外一個用途:治療艾滋病患者的食欲不振,這再一次令屈大麻酚大賣。
同樣是1975年,FDA也批準了另外一種大麻制劑大麻隆(nabilone),用途和屈大麻酚基本相同。后來,法國的賽諾菲公司曾經開發出一種模擬大麻在腦內發揮的作用,以控制體重的藥物利莫那班(limonabant)。但這款藥物上市短短幾年,便因為嚴重的精神副作用(抑郁和自殺風險)而狼狽地退出市場,未能成為另一個重磅炸彈。
麻醉藥的紛爭

麻醉藥無疑是一個很具有爭議的領域,這些藥物在麻醉師和醫生手中能輕松變身,減輕患者治療時的不適和痛苦;但若落到犯罪分子手中,便會令無數女性為之所害。更何況,有些麻醉藥物本身就具有濫用潛力,管制不當即成毒品。因此,麻醉藥的管制成了全世界毒品監管部門的難題,無數國家為此“光榮”中招。
前不久李代沫所吸食的K粉,醫學上有個很Geek范的名字:氯胺酮。盡管氯胺酮在燈紅酒綠之地不停地惹麻煩,但在麻醉師和醫生眼里,它可謂是不可替代的得力助手:能輕松做到“一舉兩得”,在麻醉同時還能兼顧鎮痛;可以緩解哮喘、過敏患者的氣道痙攣,大幅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誘導麻醉時可以肌肉注射,輕松搞定不合作的年幼兒童。有著這么多的好處和優勢,它的一些獨特副作用(如幻覺)也顯得微不足道了。因此,氯胺酮廣泛地活躍在手術臺上,幫助很多患者、醫生和麻醉師順利完成手術。
而另外一種麻醉藥--γ-羥丁酸(GHB)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在臨床上,它的藥效平淡無奇,應用并不廣泛;但在夜店之中,它卻是和氟硝西泮(Ropyhnol)齊名的“迷奸藥”,性犯罪者經常利用她來迷昏女性,實施犯罪。因此在美國,DEA將GHB列入了附錄I,進行嚴格管制。可這一次,DEA又自信過頭了。
美國的爵士制藥(Jazz Pharma)將GHB的鈉鹽羥丁酸鈉開發成了一種治療發作性睡病(一種以日間睡眠過多和隨時陷入睡眠狀態為癥狀的疾病)的藥物。發作性睡病同樣是個缺醫少藥的領域,之前的興奮劑類藥物雖然簡單有效,但副作用有時也無法忍受,對有心臟病的患者更是危險,羥丁酸鈉的面世無疑令很多患者激動不已。但如前文所述,這個還在附錄I里的家伙是沒法為患者服務的。時隔三十多年,FDA再次找到了DEA。這一次,DEA倒也指了一條明路:上次列入附錄I的只是GHB,這次給羥丁酸鈉定級就OK了。最后,被定為附錄III管制的羥丁酸鈉成功上市,患者、醫生和藥監部門也是皆大歡喜。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