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全球變暖還是短時天氣變化,都會給不少行業帶來影響。但也有些行業因禍得福,例如“氣象專家”。在美國,氣象預測現已發展成一個價值60億美元的行業。靠天氣吃飯怎麼會這麼賺?這里面隱藏著哪些商機?

1. “天上下著黃金雨”
天氣似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話題,但也是一筆大生意。天氣預報已經成長為一個價值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的產業,而它六年前的價值不過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5億元),里奇·杰弗里斯(Rich Jeffries)說。他是非盈利學術組織大學大氣學研究聯合會(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的負責人。私人公司占據了氣象產業的半壁江山,其業務種類應有盡有,從模擬風暴模型到測算天氣分布情況。該產業的其余部分則由公共服務構成,例如國家運營的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天氣預報承擔的風險遠比出門是否要帶傘大得多:根據估算,美國經濟中大約3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萬億元)是由于天氣相關的產業組成的,也就是說有大量的預報是普通受眾從未看到過的。
斯圖爾特·布朗(Stuart Brown)說:“如果你通過電視或者報紙看天氣預報的話,你看到的只是巨大冰山上小小的一角。”他在再保險公司Swiss Re擔任天氣生成與能源產業的負責人,該公司將預測數據出售給能源公司。從貨運到體育聯賽等行業都有賴于天氣預報員,這就意味著這些公司要花大價錢在私人天氣預報服務上。
杰弗里斯說:“天氣對一切都有影響,總有不同行業的人來提問題。”。他表示經濟衰退也減緩了氣象產業的增長,包括私人服務和公共服務,但是他預計全年增速將回升至10%到15%。
2.“比起氣象學我們更擅長營銷”
以人名來命名熱帶氣旋并非什么新鮮事:據說數百年來西印度群島的颶風都是以 人的名字命名的。美國在1950年啟用了官方的颶風命名條例。而現如今,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管理著一張滾動名單。美國國家氣象局表示,使用名字而非以前的經緯度坐標的原因是,這樣能夠簡化溝通、減少誤會。
但是在2012年,一家氣象新聞機構驚動了美國的氣象預報界,因為他們開始為冬季風暴命名。歐洲氣象學幾十年來都在為冬季風暴命名,美國氣象頻道(Weather Channel)引用了其中的說法,表示這樣的命名法將提升認知度并能夠更加方便地追蹤風暴的進程。
然而有些氣象觀測員卻認為這種命名屬于營銷策略:為風暴命名能夠給本來平庸的新聞增加些許刺激感,提升人們的興趣度乃至收視率。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市場營銷學副教授喬納·伯杰(Jonah Berger)說:“天氣和其他東西一樣,要在市場上進行創意的角逐”,他的研究方向是概念傳播。
所有的跡象都表明為冬季風暴命名的確引起了反響。氣象頻道資深風暴專家布萊恩·諾克洛斯(Bryan Norcross)說,去年冬天美國氣象頻道為一個東北風暴冠上了尼莫(Nemo)的名字之后,引發了推特上12億條關于尼莫這一話題的發言。隨后的幾次風暴也引發了上億條討論。
還有證據表明風暴的名字能夠停留在受眾的腦海里:伯杰和幾個同事在一份2012年的研究中闡述了文化現象的演變,將颶風的名字作為實例。他們發現當一場颶風引起了巨大關注后,帶有相同音節的名字在新生兒名字中更受歡迎。例如在卡特里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過后,以字母“K”開頭的新生兒名字迅速上升了約9%。
諾克洛斯并不否認為風暴命名是為了引起人們對冬季天氣的重視,他說命名條例將要生效時也引發了收視率的上漲。但是他說這些醒目的名字并不是為了提升電視臺的形象,而是為了公眾服務。
美國國家氣象局的一位新聞發言人表示,他們不為冬季風暴命名且尚無此類計劃。
3. “極地渦旋并非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罕見”
今年有數百萬美國人都感受到了極地渦旋的影響,但是與人們的認識恰恰相反,他們或許并不是第一次受其影響。它的上一個活動周期可追溯到1940年代,那時極地渦旋數量多、持續時間長,在極地上空匯集了大量冷空氣,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氣象預報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的氣候科學家米歇爾·盧赫(Michelle L’Heureux)說。盧赫說,冷空氣通常會停留在渦旋中,但是偶爾當高空氣流南下的時候,會將渦旋中的冷空氣一起帶走。她說:“總的說來這是很常見的現象。”
杰弗里斯說,這個冬天美國人所遭遇的寒冷天氣大約五到十年一遇。但是只有今年,極地渦旋一詞成為了媒體的寵兒。谷歌搜索趨勢(Google Trends)會追蹤新聞標題中的熱點,結果顯示這個詞語一直默默無聞,到了今年一月份關注度急轉直上。
今年對于這個詞的使用量以及誤用量的井噴,對氣象行業中的許多人來說都難以理解。諾克洛斯說:“這是個引人注意的詞,我真巴不得是我自己想出來的。”
4. “大雪阻隔了你我”
1厘米的降雪換算成降雨量大約是0.1厘米。如果天氣預報員預計將有1厘米的降雨而最終下了2厘米的話,普通的氣象觀測者可能無法察覺到區別。ForecastWatch的創始人埃里克·富勒(Eric Floehr)說,降水量相當的情況下,如果預報有10厘米的降雪而下了20厘米的話,那些在路上鏟雪辟道的人的怨言必然要大大增加。該公司提供氣象專家預報的準確度追蹤服務。
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大氣科學教授吉姆·斯蒂恩博格(Jim Steenburgh)說,雪與水的體積比例從3比1到25比1不等。
更重要的是,如果溫度接近冰點,預報下雪還是下雨就非常困難。這就取決于刻度線到底停在零度的哪一邊。
斯蒂恩博格說:“接近雨和雪的轉換范圍的時候,預測冬季風暴中到底會下什么也很有挑戰性,這時人們常會看到不太熟悉的‘雨夾雪’。”
商業氣象預報提供商Global Weather Corp.首席技術官比爾·蓋爾(Bill Gail)說,在氣象學界和致力于提高預報準確率的研究者中,有一樣東西得到了廣泛認可。這就是所謂的“實時預報”,指的是對未來幾小時內天氣的預測。蓋爾同時也是美國氣象聯合會(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的主席,他說更先進的實時預報能幫助人們在出門之前更好地預知天氣。
5. “我們最擅長在天氣多變的地方進行預報”
預報天氣的難易程度也與地域有關。在永遠艷陽高照的夏威夷,預報幾乎是確定的。ForecastWatch的富勒說,在美國中西部平原,氣象情況一直在變化,選擇相信天氣預報員更像是一場賭博。
富勒分析了2012年的數據,發現了最高溫度與預報差別最大的地方——南達科他州,溫差達到了5.53度,最好的預報員在一月份的準確率只達到了70%。相比之下,每日最高溫度與預報差別最小的是夏威夷的凱魯瓦柯納(Kailua Kona)(0.62度),最好的預報員同期準確率達到了86%。
氣象頻道的諾克洛斯也同意預報天氣的難度會隨地域而變化,但他認為變量最小的地區才是最難預測的。他說,例如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天氣的微妙變化使預報變得尤為困難。
6. “我們都使用相同的數據,但是我們的預報可能大相徑庭”
過去預報員們都直接采用美國國家氣象局的數據,氣象局負責在全國范圍內收集和分發數據。但是如今的預報變得越來越精準,許多氣象學家都將自己的測算系統置于氣象局的模型之上從而得到不同的預報,而不是機械重復政府數據。
結果是,不同預報員對于同一地區的預測越來越不同。追蹤預報準確度的富勒往往會看到針對同一地區的氣溫預報會有兩位數的差距,這明顯體現出建模工具的巨大差異。
鑒于這一巨大差別,富勒認為預報員對于自己的預報的衡量標準仍有待提高。他說,嘗試就不確定性與公眾進行交流是“一個可行的創新領域”。有些預報伴隨著的是投機取巧的指數(比如50%的降水概率),這些預報距離達標還很遙遠。
在技術推動的革新浪潮中,預報更少地被現有數據所約束,這也有好的一面。Global Weather Corp.的蓋爾說,預報可能會經過一遍又一遍的推敲來反映變化的情況,于是自然而然地讓人們獲得最準確的預測。
7. “金融市場讓我們保持警惕”
企業預防突發天氣的方法之一就是購買天氣期貨——實際上是一種能夠在颶風、極端氣溫等惡劣天氣中盈利的金融合約。這些合約似乎還產生了驚人的附加效果:它們使得天氣測量更加精確。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進行了大量合約的交易,他們說滑雪景點、電力公司、除雪公司以及其他通過某種特定天氣盈利的機構都將這里作為對沖的場所。一家公司可與一個金融機構簽訂合約。一方認為某地下個月的平均氣溫會超過18度,而另一方認為平均氣溫會低于18度。基準線與實際之間的差距(以氣象局數據為依據)決定了哪一方在月底獲得收益。
Swiss Re的布朗說,交易所交易的天氣合約只是天氣期貨龐大基礎的一部分,其中還有許多是場外交易。
密歇根大學經濟學副教授艾米尤塔什·普南納德姆(Amiyatosh Purnanandam)和博士生丹尼爾·韋格里(Daniel Weagley)就天氣合約與氣象局數據的準確度進行了研究。美國國家氣象局田野氣象站的讀數有時會一開始就有偏差,原因可能是校準、維護的問題,或者是外界干擾(氣象局之后會發布修正后的溫度)。但是研究者們發現,當天氣期貨被引入某個城市后,這些錯誤會下降10%。
當然,美國國家氣象局不常在測量中犯錯誤,但是金融市場的監督給氣象學家施加了壓力,以使測量更加精確,普南納德姆說。這是一個金融市場對行為產生影響的實例。
金融市場可能是讓氣象數據準確度提升的因素之一,氣象服務界則表示他們一直致力于不斷進步。
8. “不管你是否意識到,每個人都需要我們”
在建筑行業,天氣預報對建筑工人、設計師和工程師有很大幫助,例如幫助他們決定何時澆筑混凝土這類需要提前了解天氣的事情。
對于農民來說也是一樣,氣象條件決定了種什么種子、施什么肥、何時收獲、是否使用殺蟲劑等,Climate Corp.產品管理總監特里斯坦·杜奧熱瓦爾(Tristan D’Orgeval)說。該公司向農民提供保險,并使用大數據對氣象條件進行分析。杜奧熱瓦爾說:“這對于各種農事來說是最為基本的。”
不要忘了還有能源公司。Swiss Re的布朗說:“如果你來自燃油公司,你會關注氣溫預報來決定存貨量或者進行金融對沖。”
ForecastWatch的富勒指出了一個經常被引用的數據:對于最高氣溫預報的準確度每提高一度,就可以節約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1億元)的能源花費。這樣看來,天氣預報的準確度會直接影響日常消費品的價格。
9. “我們不想做你的天氣預報員,我們要做你的啟明星”
有兩個變化使得許多現有行業受到了震動,并使氣象行業擴張超越了傳統角色。首先,每個人都能夠通過電腦或者智能手機輕松實時連接到氣象雷達。第二,數據分析的自動化為更加深入、復雜的天氣研究提供了條件。杜奧熱瓦爾說,深挖數據的技術可以提供非常具體的信息,例如農場的某一塊地的天氣會是如何,以及天氣如何影響玉米的生長環境。
在這些技術的持續發展的同時,氣象行業正在努力運用這些信息幫助個人和公司做出受到更多信息支持的決定。例如當你規劃日程的時候,降雪概率只是基礎信息。下一步是告訴你可能需要幾點下班回家以便趕上晚餐。
天氣頻道珍貴的數據庫中有關于天氣變化時人們如何反應的信息,他們已經將其用于幫助廣告商鎖定目標人群。
10. “至少我們不是土撥鼠”
按照傳統,每年2月2日,土撥鼠菲爾(Punxsutawney Phil)會從冬眠中醒來,如果它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則意味著冬天還將持續六周。但是如果這個毛茸茸的小動物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將迎來早春。賓夕法尼亞州龐克瑟托尼(Punxsutawney)的這項傳統已經傳播到了其他地方,這項活動128年的歷史使得菲爾成為了一位早期的預報員。
今年菲爾看見了自己的影子,但是在你多穿幾件之前,想想這個:他的記錄并不怎么良好。天氣網站Stormfax Weather Almanac算出菲爾的準確率只有39%。
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也就此進行了研究,結論是:“土撥鼠在預測春天到來這方面完全沒有天賦,尤其是近幾年。菲爾在美國其他地方的競爭者也不比他強多少。”
(選自:MarketWatch,作者:Ben Eisen)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