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能預兆未來嗎?其實……有可能。不過,預兆的方式,大概不會如你現在腦中想象。

最直接的預兆夢大概是這樣——夢到發生了一件事,過了一段時間,現實中發生了一模一樣的事情。漢朝王符在《潛夫論》里把夢分了十類,稱這種為“直夢”。對于直夢的一種解釋是靈魂出竅所致,但也有人對此不以為然,王符的本家王充就在《論衡》里說,你夢見別人的時候,為何別人沒夢見你呀?直夢中所見的并非真人,不過是相似的虛像罷了。王充認為,既然是虛像,也就沒有過度探究的意義。
在夢讖中,直夢相對少見。古今中外所傳說的預兆夢,多可歸類為王符十夢中的“象夢”。夢中的情節如謎語,形象如符號,需要“解夢”、“占夢”。在世界各地,傳說不同,宗教各異,哪怕是同一個形象,也會引發不同的聯想。哪怕是同一個夢,解讀的“密碼本”不同,最終被解讀出來的“預兆”也各異,全世界的解夢者于是可以舌燦蓮花靈活發揮。同樣是夢見死亡,瑤族認為預兆著夢中的死者要長命百歲,漢族認為棺材預兆了升官發財,赫哲族則認為抬尸預兆著未來狩獵將收獲頗豐。
以上都還是庶民之夢,王者的象夢在傳說里往往關乎“國運”。趙孝成王曾夢見身披奇裝異服、乘龍到半空而墜地、見滿地金玉堆積如山,解夢者說,怪裳應了“殘”,從龍背落下是“有氣無力”,夢見財富是反要失財。出埃及記里,法老夢見七只干瘦母牛將七只肥壯母牛吃盡,又夢見七根枯細的麥穗吞了七根飽滿麥穗,約瑟給法老解夢說,這預兆了埃及將先有七個豐年,再有七個大荒年將七個豐年的積余耗盡。
按《史記》和《圣經》記載,這兩個夢都“應驗”了。當然,預測越是具體則越常不靈,越是模糊則越常“應驗”。如果約瑟在卜夢的那一刻,先定下“豐年”、“荒年”的收成標準,“耗盡積余”如何測量,后面談“應驗”就更有說服力。至于趙王的夢,則據說“應驗”在了趙國被秦國所滅。可是,秦國滅的可不止趙國,齊楚燕趙魏韓六國的君王們不管做過怎樣的夢,遇到秦始皇都只能“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對趙王來說,又如何從“殘”、“失財”、“后繼無力”推測出趙國將亡呢?如果推測不出,又如何早做針對性預防呢?如果一個預測既不能改變當下的決策,也不能扭轉未來的結局,這樣的“預測”又有什么實際用處呢?
怎么才算更科學的“預測”和“應驗”呢?
最嚴格的“應驗”,當屬“A是B的充分必要條件”。確定了A,就可以預測B。比如說,擁有一個發育健康的、能正常入睡的人腦,就是“做夢”這件事的充分必要條件。看到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就可以判斷他一定會做夢——年紀太過幼小(比如小于四歲)不行,疾病(比如中風)破壞了重要的腦部結構也不行。
不過,絕大部分解夢者遠沒有那么自信。他們并不敢說某個夢會是此后發生某事的必要條件——難道不夢見棺材的人就不能發財了嗎?也不會說夢是此后發生某事的充分條件——哪怕他們用上了“肯定”這樣的詞,也會把預測的時間范圍拉長,發生的“某事”說得含糊不清。事實上,解夢者最常見的用詞是“可能會”、“要特別注意”、“須格外當心”等等,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叫某夢與某事“正相關”。 統計學里,要驗證兩件事屬于獨立事件還是相關事件,有個最常用的辦法——卡方檢驗。
舉個簡化版例子,《詩經》里說,“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意思是夢見熊預示著未來生個男嬰;夢見蛇預示著未來生個女嬰。(至于既夢到蛇又夢到熊?抱歉,詩經沒說。)如果我們要檢驗“夢到熊”與“生出男嬰”是否相關,首先就要找來足夠多的孕婦,拜托她們記錄自己的夢境直到生產——這是最可靠的“前瞻式研究”。略次的還有“回顧式研究”,比如找來足夠多的已經生育的產婦,讓她們回憶自己此前有沒有做過特定的夢。
下一步,就是根據夢境內容與嬰兒性別,將孕婦人數分類統計,寫入如下表格(以下數據純屬編造)。

假設“是否夢見熊”與“有無生男嬰”無關,這兩件事情就是獨立事件,而兩件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幾率等于二者單獨發生的幾率之乘積。用P(某事)代表“某事發生的幾率”,那么P(夢熊且生男)就應該等于P(夢熊)×P(生男)。同樣道理,P(夢熊且生女)=P(夢熊)×P(生女),P(不夢熊且生男)=P(不夢熊)×P(生男),P(不夢熊且生女)=P(不夢熊)×P(生女)。于是我們就有了四個理論值和四個實測值。再通過計算理論值和實測值的偏差大小,可以推斷這種偏差是不是來自隨機誤差,如果有很大把握其中的偏差是來自隨機誤差,那么就可以推論夢熊與生男并無關聯。如果不能排除這二者相關,那么,有熊的夢境就“有可能”作為一種生男的預測。進行到這一步,就可以把數據整理成論文公布,期待其他人來重復這項實驗。重復的次數夠多,科學共同體就會承認“某夢可預測某事”。
之所以現在很少看到這種方向的研究,原因可能是因為……沒有人愿意投資在“絕對會失敗的預測方向”。
如今,研究者仍然重視夢,是因為夢是大腦活動的產物,是窺探大腦的一扇窗口。在夢里,大腦的“剎車”處于抑制狀態,而處理情感的邊緣系統卻非常活躍,于是夢可以反映出我們的情緒,甚至會像私人心理醫生一樣幫我們處理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在我們清醒時影響著我們的決策,也影響著我們的未來。在一項持續8個月的跟蹤研究里,12名初次離婚者中有9人擺脫了抑郁癥狀,比起仍然抑郁的3人,這9個人記住了雙倍的夢境,夢中大多出現了從前的伴侶,52%的夢被他們記錄為情緒良好——仍然抑郁者的夢則只有24%情緒良好。
記住夢中的情緒,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不過,夢中的大腦缺少能鞏固記憶的去甲腎上腺素,有些人因此記不住夢境,甚至以為自己不做夢,其實,記住夢境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睡前多喝點水、夜里多醒來幾次、一醒來馬上回憶夢境。實在不行,還可以求助于睡眠研究者,足夠狠心的科學家甚至會盯著實驗對象入睡,等實驗對象結束一段快速眼動期(REM),就把他搖醒問“做夢了沒?夢見什么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