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從1952年沃恩·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出版了他頗具影響力的著作《火星漫游》(Das Marsprojekt)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認真分析火星旅行的可能性,允許對火星進行偵察,更好地了解那里的情況,為可能的載人任務鋪平道路...
至少從1952年沃恩·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出版了他頗具影響力的著作《火星漫游》(Das Marsprojekt)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認真分析火星旅行的可能性,允許對火星進行偵察,更好地了解那里的情況,為可能的載人任務鋪平道路。

人類可能要到20世紀30年代才能到達火星與此同時,探測任務的成功也讓一些科學家質疑危險而昂貴的載人任務是否明智,無論如何,目前還沒有在可預見的未來進行載人火星任務的可靠計劃,盡管美國的設想是這樣的因為太空探索提到了2020年后前往火星的可能性。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一些在前往火星之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NASA從1975年開始向火星發射飛船和機器人,但至今還沒有向火星派遣宇航員。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從3600萬英里到2.5億英里不等,地球與任何行星之間最大的距離變化。平均距離約為1.4億英里,是地球和太陽之間距離的1.5倍大約每兩年,地球相對靠近火星約5000萬英里。相比之下,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僅為236000英里(38萬公里),縮短了200多倍。如果從地球到月球的旅程大約需要3天,那么,一艘以類似速度飛向火星的航天器至少需要600天(1.6年),這段時間是迄今為止發射到火星的空間探測器的典型時間火星,包括"旅居者"、"靈魂"、"耐力"和"好奇"等機器人,已經被用來決定人類是否能在火星上生存在一個狹小的太空船里,四個人可能會突破人類心理承受能力的極限。這超過了核潛艇人員所經歷的孤立,他們可能會在狹小的空間里在水下呆上幾個月,但不是數年。為了使這種情況更能忍受,宇航員需要得到某種形式的娛樂,以便旅行時不要互相殘殺。上網是一種可能(盡管由于距離太遠會有很大的延遲),而虛擬現實程序則是另一種可能性。要想真實地去火星旅行,必須克服這一挑戰

一些研究建議將火衛一衛星作為探測火星的基地去火星旅行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在如此長的任務中暴露于宇宙射線的程度,然而,在近地軌道的空間站停留一年或更長時間對健康的不利影響很少,這可能并不像最初想象的那樣是個大問題

每隔兩年,火星和地球相距約5000萬英里。因為旅程太長,任何載人火星任務都需要船上大量的食物和水,以及水通過人體后的有效循環利用方法。否則,飛船的有效載荷將非常大。火星飛船不僅需要運送乘客、他們的設備、食物、氧氣和水,但是從火星發射并在返回途中加速返回地球所需的燃料。這導致了前所未有的重量要求,盡管金星的軌道比火星更接近地球,但火星很可能是第一次載人星際登陸的地點,因為金星的表面如果所有的技術挑戰都能被克服,人類最終會造訪火星使用核動力航天器將是解決推進和最小化有效載荷重量的一種方法,宇航員前往火星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一個暗示暗示日期是2037年。

上世紀70年代發射的"海盜號"探測器是第一批登陸火星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