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事件發生于距今約2億年前的世界范圍內,是過去6億年中五次主要的物種大滅絕之一,估計有50%的物種滅絕,一些古生物學家稱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是史前第二大物種滅絕它發生在地質的一眨眼之間,時間不超過1...
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事件發生于距今約2億年前的世界范圍內,是過去6億年中五次主要的物種大滅絕之一,估計有50%的物種滅絕,一些古生物學家稱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是史前第二大物種滅絕它發生在地質的一眨眼之間,時間不超過10000年。

Temnospondyls是早期兩棲動物,根據化石記錄,它們似乎在三疊紀末期滅絕這次滅絕事件使大約20%的海洋科和30%的海洋屬滅絕。它消滅了許多被稱為"類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盡管它們既不是哺乳動物也不是爬行動物,但所有的大型克魯塔龍——非恐龍的祖龍,現代鱷魚、短吻鱷和袋鼠的祖先——以及大多數大型兩棲動物,在那之前它們一直是占主導地位的陸生動物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發生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動物生命史上最大的滅絕事件之后,即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三疊紀-侏羅紀的滅絕事件通常被視為恐龍統治的舞臺在大滅絕之前,恐龍約占地球動物群的1-2%,但在大滅絕之后,當它們從滅絕物種手中接管生態位時,它們代表了大約50-90%的動物群。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的原因尚不清楚。與過去其他一些大滅絕不同,很少有證據表明任何特定的解釋都是一致的。一些假設包括流星撞擊和火山圈閉,或者是百萬年來持續的大規模噴發。火山噴發可能引發了二次噴發以及第三紀效應,如全球變暖或降溫、甲烷水合物釋放、海洋中氧氣含量降低等等。在更多證據出現之前,科學家們無法確定。然而,這種情況可能不會發生。海洋地殼大約每5000萬年自我循環一次,因此流星或彗星產生的任何重大撞擊坑都可能發生三疊紀-侏羅紀大滅絕后的一段時間非常關鍵,因為這些空曠的壁龕可能被爬行動物(如恐龍)或是獸腳類動物填滿,這其中包括哺乳動物的祖先。最終恐龍取得了勝利,但如果獸腳類動物繁榮昌盛并多樣化,哺乳動物可能比實際進化早了1.5億年。這可能只是一種僥幸,推遲了哺乳動物的進化,直到恐龍自己滅亡到了1.35億年后的另一次大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