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和小行星之間有幾個重要的區別,盡管兩者之間的區別不是絕對的。主要的區別是彗星有尾巴,而小行星沒有尾巴。同樣重要的是彗星的軌道往往非常長,有時運行到50000 AU(天文單位,也就是說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或距離太陽更...
彗星和小行星之間有幾個重要的區別,盡管兩者之間的區別不是絕對的。主要的區別是彗星有尾巴,而小行星沒有尾巴。同樣重要的是彗星的軌道往往非常長,有時運行到50000 AU(天文單位,也就是說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或距離太陽更遠的地方,盡管短周期彗星在返回太陽系內部之前只會運行到外行星的最遠的地方。小行星的軌道往往更圓,并且會合并成帶狀,比如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或海王星軌道以外的柯伊伯帶彗星的尾巴是由太陽加熱和彗星表面的物質蒸發產生的彗星的彗發(大氣)是由太陽加熱產生的,太陽加熱使彗星表面的揮發物(沸點較低的物質)蒸發,尤其是冰,并使其噴射到彗星周圍。然后,太陽風帶走了蒸發的物質,形成了彗尾。盡管人們可以想象,彗尾延伸到彗星的后面彗星在其運行的方向上,太空是一個真空,因此沒有風的阻力導致這種情況的發生。相反,彗星的尾巴總是指向遠離太陽的方向,當彗星圍繞太陽公轉并被甩回太陽系外時,它的方向會發生變化

彗星的表面是冰的,而小行星主要是由巖石構成的。已知的小行星比彗星多得多。截至2008年,已知的彗星只有3572顆,而已知的小行星卻有數百萬顆大多數彗星被認為起源于離太陽很遠的地方,特別是奧爾特云,這是一個假設的軌道物質帶,距離太陽大約50000 AU。因此,彗星由來自遙遠太陽系的極少數天體組成,這些天體的軌道使它們靠近太陽冰層大量存在的原因是它們大部分時間都離太陽很遠,在那里冰很常見,太陽光線也不足以把冰燒掉。相反,小行星帶中的大多數小行星都位于太陽系的"雪線"內,這意味著它們的表面干燥得像骨頭一樣——所有的冰早就被蒸發掉了。這條雪線內的大多數東西都是干的,地球(和古火星)是一個主要的例外。因為地球位于雪線之內,據信,它的大部分初始水可能是通過彗星撞擊而沉積下來的,進一步的水是由化學自養細菌產生的,這些細菌可以從硫化氫和大氣二氧化碳中合成水。
-
發表于 2020-08-21 16:36
- 閱讀 ( 712 )
- 分類: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