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星等是一個天文術語,它指的是物體在空間中的真實亮度,而不是被認為是它的亮度,它可以通過物體的距離、引力效應和恒星物質來改變。盡管有這個明確的定義,這個術語是相對的。作為一個物體,其絕對亮度必須通過定義被測電...
絕對星等是一個天文術語,它指的是物體在空間中的真實亮度,而不是被認為是它的亮度,它可以通過物體的距離、引力效應和恒星物質來改變。盡管有這個明確的定義,這個術語是相對的。作為一個物體,其絕對亮度必須通過定義被測電磁輻射的光譜來進一步細分。如果根據恒星物體的總能量輸出進行觀測,則使用"測輻射量"一詞,以1878年發明測輻射熱計的塞繆爾·蘭利命名為了測量電磁輻射。
![]()
拿著燒杯的科學家計算空間中任何一個物體的絕對大小可能會很復雜,因為它的視在震級必須首先被量化,或者由一個地球上的觀測者感知到的亮度。然后,光度距離必須用parsecs來確定,這是物體在銀河系內的實際距離。紅移,或者說重力對遙遠物體光線的影響,也必須考慮在內,當物體離開地球時,光線會向光譜的紅端移動。最后,對于我們銀河系以外的物體,廣義相對論計算必須用來確定絕對震級。絕對震級測定的另一個過程是計算物體的絕對震級溫度,星體所產生的光的顏色被分解成各種元素發出的光子的化學特征,恒星的分類系統有一個絕對的星等溫度,范圍從藍色的最熱的"O"到紅色最冷的"M"O級恒星被認為是太空中最稀有的恒星,只占總數的0.00003%左右,其中紅色M級恒星占大多數,占總數的76.45%,燃燒最熱的O級藍色恒星也是質量最大、壽命最短的恒星,最終退化為紅巨星,恒星只有太陽的四分之一大小,退化到白矮星的階段。確定和分類空間物體亮度的過程可以追溯到希臘天文學家希帕丘斯,他在公元前150年發明了第一個星等系統,根據肉眼所見,只有六種亮度分類。今天,絕對星等是一個更精細的過程,通過對原始過程的調整,給出負的星等值,比如我們的太陽,表觀星等為-26.74,較大的負數表示附近有明亮的天體,天狼星的視星等等級為-1.4,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之一,金星a-4.4,地球衛星-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