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92的,會計研究生,坐標合肥,可以聊聊?
+++···································^^····································
92的,會計研究生,坐標合肥,可以聊聊?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開發和測試都差不多。我現在就在合肥,IT經驗2年,懂開發,現在主要是測試,月薪4.5K。
···································^^····································
軟件測試的話工作1~2年之后,北京的工資在10000以上,合肥的話應該6000左右吧, 前提是工作一段時間有了經驗之后。!
···································^^····································
瘋了,8000不可能的
·······································································
我們精選了一下網友答案:
···································^^····································
2020年來了!
一個嶄新的十年來了!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
即將迎來而立之年的高新區
也踏上了新的征程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
我們有太多的“故事”想要訴說
今天,就和小編一起走進
央媒頭版記錄下的“高新故事”...
▼▼▼
2017年1月,安徽省合肥市獲批建設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以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為載體,合肥積極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目前,研究院1號科研樓主體結構已順利封頂;安徽與中科院正式簽署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及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協議,積極謀劃能源國家實驗室和人工智能國家實驗室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項目落戶合肥,園區工程加快建設;合肥先進光源和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預研進展順利,在中科院組織的“十四五”大科學裝置項目申報答辯中分別排名所有領域第一和資源環境領域第一;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實現恒流運行,性能達到國際三代光源先進水平;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再創新高,磁場強度達42.9T。同時,加快布局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和產業創新轉化平臺: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正式獲批,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作為我國類腦智能領域迄今唯一的國家級科研平臺已投入運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合肥中心地面信息港初步上線試運行,合肥離子醫學中心引進質子治療系統的核心部件完成吊裝。
原創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在信息領域,量子通信技術持續發力,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制備出12個超導比特的量子多體糾纏態。在能源領域,聚變研究保持國際領先水平,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屢創世界紀錄,先后實現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及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達1億攝氏度。在健康領域,首次實現哺乳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突破了自然界賦予動物的視覺感知物理極限。在環境領域,大氣環境監測三臺載荷搭載“高分五號”衛星成功實現在軌運行,首次獲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濃度分布圖,提升了我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速推進
在政策的疊加效應下,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力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促進量子信息領域產學研合作,打造國家級量子產業中心,培育量子科技企業5家,關聯企業20余家,從事量子領域科研人員600余人,量子產業全部相關專利占全國12.1%,位居全國第二。以類腦智能、智能語音、智能機器人為主要方向,合肥加速壯大人工智能產業,同時加快國產質子治療設備研發集成,并推進產業化。
(頭版)中國科學家領銜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2019年08月14日 )
單光子源是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資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霍永恒等和中山大學余思遠小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小組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并在窄帶和寬帶兩種微腔上成功實驗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特別是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霸權”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在線發表。審稿人評價該工作“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
(頭版)中奧首次實現量子“隱形傳態”(2019年8月20日)
(頭版頭條)勇立潮頭再爭先(長三角見證高質量發展)(2019年09月09日)
放眼長三角,滿目的“中國第一”“世界之最”。
安徽合肥高新區,橫貫東西的云飛路也是遠近聞名的“量子大道”。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干線”,以及首臺光量子計算機均誕生于此。
在安徽合肥“中國聲谷”,鼠標會“說話”,鋼琴能“識譜”,人工智能企業多達430家,僅科大訊飛去年一年就在核心技術領域摘取了12項“國際第一”。
改革先鋒、全國政協委員潘建偉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量子通信研發正處于“階段轉換”。
那個多年前在人工智能沙灘上“拾貝”的青年,如今正在將自己收集的“珍珠”——閃爍在各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串成既夢幻又實用的“項鏈”。這位青年就是如今的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
回顧二十載創業史,劉慶峰深感不易。從當初創始團隊內部對語音產業前景的質疑,到如今憑借自己的核心技術和一系列國際知名大獎,科大訊飛不僅讓質疑的雜音不攻自破,也證明了當時堅定人工智能產業決策的正確。劉慶峰坦言:“看起來好像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每一步真的很不容易。”
的確,企業只有經歷過考驗,產品才更具生命力。“我現在寫建議都是用我們的語音識別,會議記錄和撰寫也很依賴我們的智能辦公本,很成熟、也很方便,比原來的效率快了很多。”一向健談的劉慶峰坐在記者面前,笑瞇瞇地分享此次參加兩會的“小秘密”。
這印證了劉慶峰對現階段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方向的判斷:要讓人工智能從勾畫的美好藍圖中走出來!劉慶峰判斷,2019年將是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的落地之年、價值兌現之年,也是公司將人工智能技術規模化推廣的機遇之年。在此背景下,科大訊飛正在為人工智能2.0戰略摩拳擦掌。
創業走著“彎曲的直線”
“我突然發現創業已20年了,時間真的過得好快!”劉慶峰稍作停頓,“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走著彎曲的直線。總體看起來好像今天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每一步都很不容易。”
1999年創立之初,科大訊飛遇到一系列問題。劉慶峰回憶道:“當時的訊飛在核心源頭技術的整合和創新上投入重金,卻遲遲未能在市場上打開局面,這讓團隊所有成員都在焦慮中煎熬。”
因此,科大訊飛團隊內部難免會出現雜音。“當時主要的質疑就是語音產業到底前景如何、語音根本不賺錢還不如做游戲等。”作為團隊領導,劉慶峰頂住了壓力。
正是得益于20年的堅持和拼搏,劉慶峰更加明白民企的發展之道。劉慶峰認為,民企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靠核心技術創新,形成產品本身的核心競爭力,獲得在價值鏈上更多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通過品牌建設使得企業有更多的品牌溢價。“否則,只在微笑曲線的最低端,顯然就無法實現高質量發展。”
針對中國人工智能市場泡沫巨大的議論,劉慶峰認為,如果人工智能只是玩概念,沒有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應用和明確的商業模式,那么這些企業在2019年會退出。
搶跑AI規模化應用
對科大訊飛來說,2019年的發力方向會在哪些方面呢?談及此,劉慶峰難掩興奮,他將2019年定位為推廣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的落地之年。“我們要讓人工智能從典型應用示范轉向規模化推廣,我們會讓全世界看到人工智能實實在在的效益。”
劉慶峰提出,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應具備三大標準:一是要有真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應用案例;二是能夠用統計數據說明人工智能的應用成效;三是能夠基于典型應用場景的自我進化。
事實上,劉慶峰歷年參加全國兩會所提的建議都是圍繞人工智能,這也反映出他對于人工智能的執著。“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每年都提,我說不光現在提,再過十年我還會提,因為我們正處在人工智能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中,很多技術要繼續突破。”劉慶峰堅定地說。
“在2015年底的發布會上,我們用領先業內推出的聽見系統,直接跟北京三個數據公司的5個資深速記員進行現場比試,最后我們的聽見系統超過了速記員的正確率。”劉慶峰說,這就是用數據說明實際應用成效。
劉慶峰表示,未來,會在醫療、司法、教育等諸多領域看到科大訊飛的成功應用案例。“比如我們現在做的智醫助理,主要是給基層醫生提供一個人工智能助手。當病人在跟醫生對話的時候,智醫助理可以自動生成對疾病的判斷,然后供醫生參考確認。智醫助理現已在安徽的社區醫院上崗,可以輔助診斷近千種疾病。”
今年1月,科大訊飛在上海首次推出了公開的人工智能法院庭審。這是科大訊飛的人工智能輔助判案系統,它可以幫助檢察官和法官提高審判效率。
“目前我們的人工智能刑事案件輔助審判系統已涵蓋95%以上的常見刑事案件。”劉慶峰說,除了刑事案件,公司還在做民事和行政案件。“應該說,人工智能對于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更好落地,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布局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于擁有核心技術的科大訊飛來說,天然存在著與自身技術和行業應用落地相契合的諸多機會。”劉慶峰表示。
早在相關政策文件出臺前,科大訊飛已在廣東做了布局——不僅科大訊飛的華南總部落地廣東,在深圳也有科大訊飛的研發基地,均聚焦科大訊飛新業務的研發。
具體到研究項目,“人工智能+醫療”2018年在廣州南沙啟動。當年1月,科大訊飛華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南沙正式揭牌成立,目前該研究院的研究范圍覆蓋基礎研究、客服NLP、司法NLP、肺部CT、眼底影像以及大數據六大板塊。
劉慶峰告訴記者,在科大訊飛華南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技術賦能下,南沙區中心醫院醫學影像診療中心已投入常態化應用。未來,科大訊飛還將和南沙區繼續合作探索“人工智能+醫療”的戰略機遇,進而合作共建南沙區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南沙區人工智能醫學語音能力等平臺,助力南沙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智慧醫療新高地。
“人工智能+醫療”只是科大訊飛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探索技術服務和行業應用落地實踐的一個縮影。在教育方面,科大訊飛在廣州建立了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示范學校,探索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服務于大灣區的社會事業。
科大訊飛的翻譯技術正在為大灣區建設作貢獻。劉慶峰向記者分享了一個例子:去年底,科大訊飛把普通話和粵語之間的翻譯系統做出來了,有些醫院的醫生在試用后給出很積極的正面反饋,并推廣到整個醫院使用。
“我們的翻譯機以及相關教學產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一體化發展是有非常重要、獨特的促進作用的。”劉慶峰表示,未來,科大訊飛還要在大灣區區域加大核心技術的布局。
安徽合肥:“IC之都”夢想照進現實(閱覽量過66萬)(2019年5月4日)
耐住寂寞“筑夢”
5年前,從中關村起家的北京君正做出一個重要決定,把部分研發人員從北京遷出,在合肥高新區建立第二總部。
北京君正董事長劉強說,是三個原因讓公司在長江沿線多個城市里選中了合肥:
集成電路產業忌浮躁,需要沉下心來做研發,合肥科教底蘊深厚,“耐得住寂寞”由來已久;
芯片設計離不開下游應用,需要與華東和華南兩個主要市場密切溝通,合肥是中東部重要鐵路樞紐,1至4小時可到達北京、上海、南京等主要城市;
這還是個技術、人才、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地方政府持之以恒構建產業環境,合肥有打造“IC之都”的耐心。
幾乎同一時期,一個國際公司的汽車電子團隊也迎來了大步向前的機遇——在合肥高新區的扶持下成為一家獨立自主的公司。這就是后來在中國車載信息娛樂、輔助駕駛等芯片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擁有60%以上后裝市場份額的杰發科技。
緊隨其后的,還有深耕細分市場存儲設計的兆易創新、集成電路封測企業通富微電子、智能芯片先行者寒武紀……180余家企業猶如星光匯聚,在合肥形成了涵蓋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環節的全產業鏈,年產值保持約20%增速。
從無到有,從有向強
本土成長起來的杰發科技可謂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縮影。據杰發科技總經理萬鐵軍介紹,5年時間,杰發科技經歷了從一個小團隊成為一家獨立自主的公司;到借助資本市場,以上市公司四維圖新子公司的身份布局更多車聯網芯片領域;再到苦練內功,迎來一年出貨一款新產品的成果爆發期。
5年時間,集成電路產業在合肥從無到有,下一步是從有向強邁進。
“2013年前后,合肥的家電、平板顯示、汽車等支柱產業轉型升級時都遇到了缺‘芯’問題。那時起,合肥便提出打造‘IC之都’,從市場需求出發謀劃‘補芯’。”合肥市發改委主任秦遠望說。
現在,合肥先后被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集成電路集聚發展基地和集成電路產業重點發展城市,中國電科38所每秒完成千億次浮點運算的“魂芯二號A”、芯碁微電子打破國外高端設備壟斷的雙臺面激光直接成像設備、易芯半導體拉制成功12英寸芯片級單晶硅片等創新成果層出不窮。
《財富有約》劉慶峰:決戰語音之巔(上)(閱覽量過104萬)(2019年5月1日)
人工智能浪潮撲面而來,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科大訊飛看來,未來的生產和生活離不開人機耦合,而人機耦合也是最符合社會倫理價值、實現建設美好世界目標的發展方式。
近日,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接受《財富有約》專訪,作為A股市場上的明星公司,劉慶峰從技術到資本就市場關心的問題作了全方位回應。他堅信,語音將會成為未來人工智能技術的交互入口,而他,要握緊這一入口。
連續14個五一節,他都在實驗室研究量子計算機(閱讀量過104萬)(2019年5月2日)
5月1日早晨8時40分,42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國平像以往的13個五一節一樣,踏入實驗室大門。
“啾啾啾”,這是壓縮機在“鳴叫”;“嗡嗡嗡”,這是真空泵在“和聲”……實驗室里各種儀器聲匯成的“交響樂”,在他耳中特別和諧。哪個“樂手”不在狀態,一聽即知。
壓縮機,轉速正常;真空泵,指標正常;液氮、液氦,液面高度正常……說起液氦,這可是讓郭國平14個五一節不能休息的“元兇”之一。量子計算的研究平臺,需要零下270攝氏度左右的環境。營造這樣的極低溫環境,一天需要消耗20多升液氦,而液氦偏偏又很貴,100多塊錢一升。
“我們有兩個研究平臺,也就是說,一天不干就要白扔五六千塊錢。如果關掉幾天再重啟,要幾萬塊錢。”郭國平說,為了不浪費科研經費,他的實驗室從2005年建立到現在,基本上全年無休,兩班倒24小時運行。“前五六年人少,主要是我一個人值班。后來同事、學生多了,我平時輕松一些,但是節假日要讓學生回家,還是我們當老師的值班。”
檢查完儀器儀表和前一天數據采集情況,郭國平開始準備芯片樣品。他花了1個多小時,在長寬不到一厘米的芯片板上,焊上50根線。然后來到另一個房間里的研究平臺,拆下懸在空中一米多高的圓柱形罐子,露出量子計算機的“真容”:一層一層金黃色的圓形面板,之間用柱子和密密麻麻的線束相連,像一個豪華大吊燈,又像一個多層的旋轉木馬。
郭國平把芯片樣品放進“大吊燈”,對接芯片和儀器儀表引線,啟動程序,開始測試芯片狀態。
20世紀8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等人提出構想,基于兩個奇特的量子特性——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構建“量子計算”。相比電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理論上運算能力將有幾何級數的增長,被認為將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關鍵動力。
2005年,郭國平因為量子通信方面的科研成果獲得中科院院長特別獎,同年獲得中科大博士學位并留校工作。但是,他做出了一個一些人認為“很傻”的決定,放棄已經做得風生水起的量子通信研究,改做量子計算。
“那時候我真的被認為是‘愣頭青’。量子計算當時在國內的基礎近乎空白,與先發國家差距巨大,而且研究起來很花錢,又難出論文。”郭國平說,他之所以愿做“愣頭青”,是因為“這個東西對國家太重要了”。
此道不孤。在導師郭光燦院士等人支持推薦下,剛剛博士畢業的郭國平組建起量子計算研究小組。
研究量子計算機是一個系統工程,從芯片設計到納米加工、檢測、數據分析、軟件編程,涉及物理、微電子、機械、軟件等多個學科,而他們大多從頭干起。
“在實驗室從切割硅基板到做出芯片,一切順利的話,一個流程得三四天。”曾經是郭國平的學生、如今已留在實驗室工作的特任研究員李海鷗說,做芯片時要在密閉的超凈間里一呆十幾個小時,大多數時間必須站著,經常站得腿發抖。
經過艱苦努力,郭國平的研究小組2009年在國內首次實驗實現了量子霍爾效應。從2012年到2017年,他們先后實現了基于半導體的單比特、兩比特、三比特量子計算。實現國內零的突破,跟上了國際先進科研機構的節奏。
雖然進步很快,但郭國平認為仍然要承認與先進機構的差距。“我們起步晚、基礎差,別人經過的路甚至踏過的坑,我們也必須一一走過,才可能有技術積累。”郭國平說,要追上別人,造出真正有實用價值的量子計算機,唯有日夜兼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