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夫妻吵架的時候,相比性生活、家務或者如何度過時光,錢是一個會被更多提到的話題。而對于那些家庭背景相差懸殊的夫妻,錢卻并不是吵架的主要內容。我發現,有時家庭的財政狀況會從很多方面影響婚姻,夫妻兩人會為休閑、房屋維護甚至如何交流感情而吵架。下面這些夫婦在我遇到他們的時候都已經是中產階級,但他們不同的背景仍然會導致一些問題。

理財
比如,丹妮爾出身于工人家庭,連高中都沒上完就離開了家鄉。而她的丈夫吉姆則是生長在富裕之家,畢業于名牌大學。盡管他們結婚已經快30年了,他們對待錢的方式仍然有很大不同。像許多工人家庭出身的人一樣,丹妮爾不會做預算或者制定長期的儲蓄計劃。
而吉姆因為從小生活在父母給他的財政安全感中,他也想讓自己的家人有同樣的安全感。他很用心地理財,并且會留心支出。丹妮爾對他省錢的一些做法很反感。而吉姆常會把丹妮爾亂花錢買來的東西退回商店。這種差異——有計劃和隨意性——也會以其他方式表現。另一對夫婦斯科特和吉娜常常為如何安排業余時間吵架。這種緊張關系還影響到了他們養育孩子的態度。生長在中產階級家庭的斯科特認為孩子應該學點中文和陶藝課程,還可以在空閑的時候看看烹飪電視節目。而出身工人家庭的吉娜則認為,孩子就應該在家里隨便玩。
感情表達方式
威廉的父親是個鋸木廠工人,母親是營業員。在他的藍領家庭中,不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情就是“不誠實”,這是很多工人家庭中是很普遍的觀點。他習慣于直接(而且經常是很大聲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他的妻子安妮卡出身于白領家庭。與很多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一樣,她認為對事物的反應應該理智,不應做情緒化的表達。“我對事情的第一反應都是先不說話”,她說,“我會先靜靜地思考一下事情的狀況,然后再作出反應。”
安妮卡和威廉不得不去習慣對方的情感表達方式——因為自己的方式一開始會讓對方適應,他們也在彼此學習;威廉學著三思之后再表達觀點,安妮卡則學著更積極地感受和表達自己。安妮卡說:“我現在變得更加能袒露自己的情感了。”
家務
對于家庭背景差異大的夫妻,另一個吵架的原因是家務。杰森出身工人家庭。他的父母花了5年時間才換了新的櫥柜門,攢了十多年時間的錢才換了亞麻地板。他的妻子洛麗則生長在家中有豪宅和游艇的家庭。兩人都有好工作,而且也買了自己的大房子,但是杰森對自己的新家卻不那么適應。“他會說‘我怎么能配得上住這樣的房子’”,洛麗說,“他內心深處甚至不把這看作自己的房子。”像很多工人家庭出身的人一樣,他不愿意做家務,擔心自己不懂得怎么維護這個“豪華”的新空間。有時他甚至故意忽視房子的維護,郵箱掉下來也不去修理,故意讓它歪在那里,以此向鄰居們表示自己不認同他們的價值觀或者不愿意融入他們的世界。這些做法讓洛麗很惱火,盡管她也知道根源在哪里。
愛可以跨越階層
盡管這些差異影響著這些夫婦的生活,但大多數人發誓自己從未想過彼此階層的差異,用其中一個人的話來說,那樣的話會感覺非常“唐突無禮”。吉姆就否認階層差異影響了自己的婚姻。“我們并不認為誰比誰強,或者誰更高人一等,”他說,“階層根本沒有什么影響。”
事實確實是有影響的。但這也并不一定是壞事。我認識的許多夫妻還從彼此的差異中汲取了力量。也正是這種力量最初讓他們走到了一起。那些出身較貧困的人往往不喜歡自己生活的不可預測性。他們因為向往穩定的未來而被中產階級的配偶所吸引。同樣,那些出身中產階層的人自幼就被各種有組織、有計劃的活動所束縛。他們喜歡自己配偶所習慣的那種不用事先計劃的更自由的家庭生活。
如今,跟一個不同階層的人結婚——甚至遇見其他階層的人——的機會越來越少了。美國的經濟隔離日益明顯,跨階層的婚姻越來越少見。不過,我所提到的這些夫婦還是讓人感受到,差異是可以協調的,而且,即便是在極度不平等的時代,愛仍然可以跨越階層的界線。
(作者:杰西·施特賴布,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