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畢加索軼事:曾偷過盧浮宮藝術品?

    你可能叫不出這些畫的名字,但絕對眼熟:

    然后腦海中自然浮現出這張臉:

    據說,他在會說話之前就會畫畫,人生說出的第一個詞不是爸爸或媽媽,而是“鉛筆”。這似乎是命運的安排,巴勃羅·畢加索,注定要成為那個世紀最受矚目的藝術家之一。

    這些細節出自畢加索母親之口,自然可能存在夸大其詞和故弄玄虛的成分,不管怎樣,這樣的傳說也只發生在畢加索身上 。幾天前的4月8號是畢加索逝世的日子(1881-1973),紀念總是比天才的腳步慢許多,就讓我們來講述5個關于畢加索的故事,傳說或事實交織,讓這位后立體主義藝術開創者在人們的記憶中更豐滿一些。

    1. 這應該是真的:成名前的畢加索曾偷竊過盧浮宮的藝術品。他還曾被指控偷竊《蒙娜·麗莎》。

    1911年,倫敦當局發現畢加索擁有的兩座古伊比利亞人雕像,是他的熟人格雷·皮埃雷四年前從盧浮宮偷出來的。(當時,格雷·皮埃雷是畢加索的好朋友、詩人劇作家紀堯姆·阿波利奈爾的秘書。)盡管畢加索聲稱自己并不知道雕塑是失竊物,但據歷史學家西爾維婭·羅瑞緹和藝術史教授諾亞·查爾尼等人近年的研究,畢加索十分清楚雕塑的來源,并且很有可能首肯了偷盜行為。如今,這個故事已經成為帶有些許浪漫色彩的“雕塑緋聞”。

    查爾尼在論文《巴勃羅·畢加索,藝術盜賊》中認為,存在“超出理性范圍的懷疑”,畢加索是主動尋求盜賊幫助以獲取收藏品的。這種懷疑部分來源于,被盜的雕塑十分符合畢加索的品味,并且畢加索在展出相似的展品時有意隱藏了這兩件雕塑。

    查爾尼進一步解釋說:

    “畢加索是盧浮宮的常客,并且瘋狂崇拜伊比利亞藝術 ,認為后者是西班牙藝術的源頭。因此無法相信,他會不清楚格雷·皮埃雷向他展示的雕像頭顱的出處。說這是巧合更讓人難以相信:格雷隨機選擇偷取了一對雕像恰好是畢加索心頭所愛,又偶然的獻給了這個西班牙人 。”

    除卻這樣的小風波,畢加索還面臨過更嚴重的指控。 正如《紐約時報》文章指出的,阿波利奈爾和畢加索那時同屬一個小圈子,兩人被指控偷竊達芬奇名作《蒙娜·麗莎》。 在審訊中,阿波利奈爾——這個曾經發表過“燒掉盧浮宮”聲明的人(意在徹底打破傳統)——把罪名推給了畢加索。兩人最終都被釋放。直到兩年之后,這幅達芬奇的杰作在一名盧浮宮前雇員的狹小公寓中被找到。

    2. 九歲時,畢加索就完成了第一幅作品《騎馬的斗牛士》?

    畢加索很小時,就在畫家父親的指導下,完成了這幅《騎馬的斗牛士》,那時他只有九歲。

    幾年之后,畢加索進入父親任教的巴塞羅那美術學校學習,很快在那兒租下屬于自己的工作室。1895年,14歲的畢加索在這間工作室完成了他的“第一幅大尺寸學院畫”,后來被稱做《第一次圣餐》。

    畢加索13歲時,他的父親宣布已放棄自己的繪畫事業 ,因為顯然,畢加索的才華已經蓋過了父親。

    3. 畢加索會隨身攜帶一把空彈左輪手槍,對著他心目中的笨蛋開槍

    歷史學家亞瑟·米勒在《愛因斯坦,畢加索 :空間、時間和引起大騷亂的美》中指出,畢加索深受法國象征主義作家阿爾弗利德·雅利影響,后者也被看做是超現實主義和未來主義先驅,荒誕派也能上溯至此。雅利對畢加索的影響不僅在創作方面,也包括生活方式。隨身攜帶上膛的左輪手槍就是怪癖之一。

    畢加索一度好像在模仿雅利,一把布朗寧左輪手槍不離身,彈夾是空的。米勒解釋說:

    “他會對著那些苦心猜測畫作內涵的崇拜者開槍,還有那些揣度其美學觀的人,或是任何敢于褻瀆塞尚在他心目中地位的人。像雅利一樣,畢加索將手槍當作荒誕玄學的武器,在現實中扮演烏布王(雅利創作的荒誕派戲劇《烏布王》中的角色),以此面對生活中的資產階級俗人、笨蛋和市儈” 。

    對不知情的人來說,“烏布王”只是雅利早期戲劇作品的一個角色。在這部戲劇中,烏布與自己的意識進行了一場對話:譬如幾何學等科學需要在何種程度上與藝術領域進行對話,由于尼采剛剛宣布上帝死了,雅利認為,藝術家需要去填補認識論的這一空白。

    不知道畢加索是怎么想的。

    4. 畢加索“再發現”了亨利·盧梭(法國后期印象派畫家),是他鑒定出后者的藝術修為很糟糕,在這之前,盧梭一直被認為是優秀的。畢加索專門舉行了聚會來奚落盧梭的創作,但也因此,幫助盧梭迅速成名。?

    藝術家亨利·盧梭曾做過海關收稅員,所以也被稱作“收稅員盧梭”。一生大部分時間,盧梭都不被人們當做藝術家看待,頂多只獲得過巴黎先鋒派的短暫認同。那么,他是如何“被發現”的?作家Pawe Soszyński詳細記述了盧梭“被發現”的過程:在畢加索逐漸揚名的早期,特地舉行了一場玩笑聚會和假慶祝會來奚落盧梭,從而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位創作了《沉睡的吉普賽人》畫家的歷史地位。

    畢加索宣稱,他在還是少年時在一家廢品店發現了羅素的作品,那時的盧梭名不見經傳,且年紀比畢加索大。這一意外的發現,慢慢演變成樂此不疲的嘲諷,但被偽裝成了欣賞。畢加索開始邀請羅素進入自己的朋友圈,不明就里的盧梭除了感念這份熱誠,怎么也想不到背后的嘲弄本質。因為他十分自信于自己的天賦,并且亟需一名觀眾。

    1908年,已經變得富有的畢加索決定在住處舉行一場奢華派對,這是一場隆重的典禮,旗子和其他各種裝飾物營造出的熱烈氛圍,好似法國獨立日慶典。盧梭受邀,和其他往來的藝術家一起獻身派對,大部分在場者都明白這是場玩笑。聚會氣氛熱烈,喝倒了一批藝術批評家。這場派對后來也成了藝術圈眾多傳奇故事的一部分。

    酩酊大醉的盧梭深信不疑這場派對是自己的榮耀,據說,這個夜晚快結束時,他把畢加索拉到一旁,說:“你和我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你是埃及風格,而我是現代風格!”

    5. 二戰期間,一名納粹官員突襲了畢加索的巴黎公寓,看到那幅著名的《格爾尼卡》的照片掛在墻上,他問畢加索:“這是你畫的?”畢加索回答:“不,是你。”?

    這個故事可能有點夸張,但畢加索在二戰期間住在巴黎這點沒錯。有傳聞說因為畢加索暗中幫助法國抵抗勢力,蓋世太保決定突襲畢加索在巴黎的住處。在畢加索的房間,一名納粹官員看到墻上掛著的那幅著名的畫作《格爾尼卡》的照片,充滿厭惡地問:“這是你畫的?”畢加索簡潔地回答:“不,是你。”

    另一個相似的故事講到,納粹想要供給畢加索取暖用的煤,畢加索拒絕了,他說:“西班牙人從不覺得冷。”

    1973年,91歲的畢加索去世,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訃告這樣開頭:畢加索是“20世紀的藝術巨人”。一位策展人當時正在籌備一場展覽,計劃展出超過兩百位藝術家最后時期的作品,當然也包括畢加索。在他看來,畢加索在生命最后幾年創作的作品顯然“少了些扭曲”,變得“更加柔和”。到今天,仍有四幅畢加索的作品位列“史上最貴的15幅畫作”:《夢》,《拿煙斗的男孩兒》,《裸體、綠葉和半身像》,還有《多拉·馬爾與貓》。

    (via 《赫芬頓郵報》)

    • 發表于 2015-04-15 00:00
    • 閱讀 ( 152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