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奧本·勒維耶通過經典力學分析天王星軌道的攝動后預測了海王星的位置。十九世紀末天文學家根據對海王星的觀察推測有其他行星攝動天王星軌道。1906年羅威爾天文臺的創辦者帕西瓦爾·羅威爾開始搜索第九大行星——X行星。1909年羅威爾和威廉·亨利·皮克林提出了若干該天體可能處于的天球坐標。此項搜索一直持續到1916年羅威爾逝世為止,但是沒有任何成果。

帕西瓦爾·羅威爾在天文臺觀察金星。其實1915年3月19日的巡天已拍攝到了兩張帶有模糊的冥王星圖像的照片,但是這些圖像并沒有被正確辨認出來。

羅威爾的遺孀康斯坦斯·羅威爾企圖獲取天文臺中其夫所有的份額。湯博的任務是系統地成對拍攝夜空照片對X行星的搜索因由此產生的法律糾紛直至1929年才恢復。時任天文臺主管維斯托·斯里弗在看到克萊德·湯博的天文繪圖樣品后將搜索X行星的任務交給了當時僅24歲的湯博。

湯博的任務是系統地成對拍攝的夜空照片,并分析每對照片中位置變化的天體。湯博借助閃爍比對器快速調換感光干板搜索天體的位置變化或外觀變化。1930年2月18日湯博在經歷近一年的搜索后在當年1月23日與1月29日拍攝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可能移動的天體。1月21日的一張質量不佳的照片確認了該天體的運動。在天文臺進一步拍攝了驗證照片后,發現第九大行星的消息于1930年3月13日由電報發往哈佛大學天文臺。

發現第九大行星的消息轟動世界。羅威爾天文臺擁有對此天體的命名權并向全世界征集。英國11歲學童威妮夏·伯尼因其對古典神話的興趣建議以冥王普路托命名此行星。伯尼在與其祖父福爾克納·梅丹交談中提出了這個名字。該天體正式于1930年3月24日命名。普路托(Pluto)以全票通過。該命名于1930年5月1日公布。普路托(Pluto)獲選的部分原因是普路托的頭兩個字母(英語:PL)為帕西瓦爾·羅威爾的首字母縮寫。

自發現冥王星后人們就因其模糊圖像懷疑冥王星不是羅威爾所設想的X行星。二十世紀以來冥王星質量的估計值在逐步縮小。1978年冥衛一(Charon)的發現允許天文學家首次測量冥王星的質量。冥王星質量僅相當于地球質量的0.2%,不足以解釋天王星的軌道擾動。隨后羅伯特·薩頓·哈靈頓在內的諸多天文學家未能找到冥王星以外的X行星。

1992年邁爾斯·斯坦迪什用旅行者2號1989年飛掠海王星時所測數據重新計算海王星對天王星的引力作用。旅行者2號的數據將海王星質量的估計值降低了0.5%,相當于一火星質量。重新計算的結果中天王星的軌道并沒有異常,自此X行星也無存在的必要。現在大多數科學家同意羅威爾所定義的X行星并不存在。

冥王星比所有類地行星都小。冥王星也比太陽系七顆天然衛星要小(木衛三、土衛六、木衛四、木衛一、月球、木衛二、海衛一)。冥王星的軌道周期為248地球年,且冥王星軌道與行星軌道有極大不同。行星軌道接近圓形、靠近黃道面。冥王星軌道高度傾斜(相對黃道面大于17°)、是高度偏心的橢圓軌道。

1992年起在冥王星附近發現的諸多天體顯示冥王星是柯伊伯帶的一部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因此受到挑戰。博物館和天文館偶爾會因在太陽系模型中忽略冥王星而引起爭議。紐約海登天文館于2000年2月翻新后重新對外開放,展出了只有八顆行星的太陽系模型,一年后這件事登上了報紙頭條。

天文學家隨后在柯伊伯帶發現越來越多與冥王星大小相似的天體后認為冥王星應重新劃為柯伊伯帶天體。2005年7月29日發現新的海外天體鬩神星的消息對外公布。根據推測鬩神星比冥王星大,是1846年發現海衛一后發現的太陽系內最大天體。盡管當時并沒有將其歸為行星的正式共識,媒體與發現鬩神星的天文學家最初將其稱為第十大行星。天文學界有人將此視為將冥王星劃為小行星的最有力論據。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鬩神星(右)及鬩衛一(左)

對冥王星地位的辯論隨著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決議的出臺進入了關鍵階段。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決議列出了三個條件,符合這些條件的天體可被視為行星:一,該天體的軌道必須圍繞太陽運轉;二,該天體必須有足夠的質量通過自身引力成為球形;三,該天體必須清理軌道附近的其他天體。冥王星的質量是其軌道上其他所有天體質量之和的7%,無法滿足第三項條件。IAU進一步決定同冥王星一樣無法滿足第三項條件的天體為矮行星。

公眾對IAU決議看法反應不一。很多人接受重新分類,但有人發起在線請愿來號召IAU重新將冥王星劃為行星。鑒于湯博長期居住于新墨西哥州,該州眾議院通過一項紀念湯博的議案,宣布冥王星在新墨西哥州的天空中永遠屬于行星行列,并將2007年3月13日定為冥王星日。伊利諾伊州參議院在2009年考慮到湯博出生于伊利諾伊州通過相似決議。該決議中宣稱冥王星被IAU“不公平地降為矮行星。”一些人還以不同理由堅持認為冥王星屬于行星。

在此之前,首個造訪冥王星的深空探測器“新視野”號于2006年1月19日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它將在2015年7月14日近距離飛掠冥王星系統,為科學界帶來冥王星及其衛星最清晰的圖像與詳實的科學數據。因此,冥王星在“新視野”號發射時仍然是“行星”。

當湯博在1930年最先發現冥王星時,他做夢都想有一艘飛船能夠近距離的看一眼這顆小小的行星。2006年,正值湯博的100歲誕辰。為了紀念他,湯博的一部分骨灰也跟隨“新視野”號一道去了冥王星。湯博的骨灰被裝在一個容器內,安放在“新視野”號的底部。容器底部的銘文寫道:“封裝在此處的是美國人克萊德·W·湯博的遺骸,冥王星及太陽系‘第三地帶’的發現者,阿黛爾和芒羅的兒子,帕特麗夏的丈夫,安妮特和奧爾登的父親,天文學家,教師,段子手,以及摯友:克萊德·W·湯博(1906-1997)。”

2000年以后人們也發現冥王星的衛星不止一顆。2005年發現了冥衛二和冥衛三、2011年發現冥衛四、2012年發現冥衛五。自此冥王星擁有五顆衛星,這在目前發現的矮行星里,冥王星是擁有衛星最多的。

隨著“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更多關于冥王星與其衛星的秘密將被揭曉。無論是曾作為九大行星之一“前行星”還是現在的“矮行星”,冥王星都因其與眾不同的特征而被行星科學家所著迷。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