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索最新發布了中國“偏見”地圖,北京是“千古操心人”、陜西是“肉夾饃立法人”、山西是“轉行煤老板”……我們多少都有些傾向,總是不自覺地給事物“貼標簽”,來展現其在彼此眼中留下的種種印象。問題來了,我們為什么辣么喜歡給別人“貼標簽”呢?
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人類發展出了一種基本智能,那就是“模式識別”,我們在萬千事物中找出模式,探尋事物之間的關聯性,并賦予其意義,這樣就縮短了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貼標簽”就是人類模式識別的一種手段,我們通過“貼標簽”來實現對人或事物的快速歸類,就是人類運用“模式識別”認識世界、進行社會交往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因此貼標簽的實質就是分類。現在的我們每天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圍,再厲害的腦袋也會面臨信息過載的危險,所以大腦就學會了“偷懶”,通過“貼標簽”把人和事物分成簡單的幾個大類,化繁為簡,提高了記憶的效率。

那么,“貼標簽”對我們有哪些作用呢?
1. 降低認知成本
認知資源也是一種稀缺資源,大腦每天處理的信息成千上萬,為了更有效率的認識這個世界,大腦必須學會對分類,比如說大腦用“男人和女人”兩個標簽就把成千上萬的人輕松分成了兩大類,效率極高,大大降低了認知成本。因此,“貼標簽”能讓人的社會知覺過程簡單化,是社會適應的產物。
2. 提高認知效率
貼標簽不僅可以降低認知成本,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每天要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事物關系,即便是最強大腦也不堪重負,而貼上一個標簽,就可以讓我們把握一個人或者是一件事情的中心特質,這個特質可以是優點、也可以是缺點,只要是能表現這個人或事物最獨特的地方就可以,對于我們人生的那些不相關的人、不重要的事,我們做到這點就可以了。對于那些重要的人或事我們再集中力量深入了解,這就大大提高了我們的認知效率。

舉個例子來說,人們會給清華北大的學生貼上“天才”的標簽,那么我們在甄選人才的時候就可以優先從這些人中篩選,即便有可能錯,但是確實節省了我們篩選的時間,提高了招聘效率。
3. 快速找到組織,增加身份認同感
人是群居動物,除了做好自己,還需要團隊的認同才會感到安全。網絡上流傳著很多“手機控”“強迫癥”“男神”等標簽,這些標簽中的某些特質可能在大多數的人的心理或性格里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通過標簽就會讓一部分人自動找到自己的隊伍,尤其是那些缺乏關注的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身份、組織,真所謂“躺著也中槍”就是這個道理了。
4. 表達情緒,舒緩壓力
現代社會,價值觀多元化,貧富差距不斷增加,正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貼標簽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讓人們舒緩壓力、發泄情緒:“男神”是用來膜拜的,“女神”是用來瞻仰的,“屌絲”是用來自嘲的。每一個標簽都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有羨慕、有嫉妒、有無奈,不高興給別人貼一個“富二代”,高興了給自己貼一個“屌絲逆襲”,總之,通過貼標簽讓人表達情緒,緩解壓力。

“貼標簽”有哪些弊端呢?
1. 過度簡化
貼標簽確實對我們有很到的好處,但是萬事都是過猶不及。很多人過度的相信標簽,簡單的認為標簽就有那么集中,簡單粗暴的認為一種標簽就一定是這個樣子,比如說男人一定就是陽剛的,女人一定就是柔美的。殊不知,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這個主要的標簽下,一定也有特例發生。

2. 以偏概全
貼標簽將人的注意力聚焦到某一個特質上,直接影響到對整個人或事物的認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暈輪效應”,或是叫“光環效應”。很多人會認為開寶馬、穿名牌的一定是有錢人,然后給有錢人貼上一大堆莫須有的標簽,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判斷力。

怎樣預防“貼標簽”帶來的認知偏差?
其實就是兩個字:適度。我們既不能完全按照標簽來認識世界,也不能完全摒棄標簽。第一,在使用標簽時我們要懷有一顆警惕之心,明白標簽不是萬能的,這樣就可以減少我們的認知偏差。第二,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還是需要我們深入了解的,這樣我們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因此,我們要摒棄標簽,花些時間和精力去深入的、全面的了解這個人,然后用心去感受對方。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只要你真心去感知,這個世界就一定會給你一片陽光,一起加油吧!
(作者:孫濤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明出自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