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春節將至,無論路途多么遙遠、歸家的人群多么擁擠,依舊阻擋不了人們歸心似箭的心情、匆匆回家的步履。但也有一些人對回家產生了遲疑,甚至恐懼春節的到來,他們被稱為“恐歸族”。
你為何“恐歸”?
說起原因,云樹里的網友們給出了具有廣大代表性的回答。
@麥田守望者:我的老家在云南,五六年前懷著對音樂的夢想來到北京,今年30歲的我孑然一身,這些年春節都在北京過的,今年也不打算回去了,回去挺怕被人問在這兒發展的怎么樣,說實在的要是混得好誰不想回家啊……再說正趕上春運,票不好買,車上人又多,坐火車加上倒車得花上四五天,遭罪,還是趁春節多參加幾個演出賺點兒錢吧……
@藍色妖姬:我是一個東北女孩,就職于一家網絡媒體公司,雖然大學畢業剛兩年,但我在父母眼中儼然成了“剩女”。只要一有機會,他們就要把談婚論嫁的事提出來。一想到年前年后種種名目的“變相相親”,我就頭疼。
除了經濟壓力、婚嫁問題,還有其他的很多原因導致了“恐歸”心理的出現,為此不少人越臨近春節越難以入睡,回不回家成為壓在人們心頭難以決斷的大事。
“恐”是一種心理活動,主要還是壓力所致,而紅包、人情、婚事、春運等都是壓力源,綜合到一起,一些人就無法承受和面對,選擇逃避的形式來回避壓力。但是這種行為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如何做到輕松回家過年?
1.調低心理預期
“中國人有"衣錦還鄉"的傳統心理,但真正做到衣錦還鄉的人并不多,因此有些人因為自己沒有做出成績,在春節回家時會感到不安。其實現實和理想本就是有差距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定標準,如果能適當調低自己的心理預期,把情感交流作為回家過年的主要任務,而不是把成就作為自己最在意的事,恐歸的心理就不存在了。
春節是團聚共享親情的節日,就像歌詞唱的“哪怕是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給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都是最好的禮物。
2.變壓力為動力
學會給自己減壓,換個角度,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把父母的督促、禮品、紅包都作為來年的動力,沒有伴侶的,可以在未來積極擺脫光棍身份,爭取做個"脫光族";沒有錢的,來年要更加努力工作。
3.真正了解父母的渴望
對于老人來說,親情的撫慰要大于經濟上的撫慰,老年人最害怕的是孤獨感。雖然個人事業成功會給父母帶來滿足和安慰,但父母最需要的是大年三十團聚的感覺。
尤其是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平時回家看望父母的機會就少,在春節團聚的特殊時刻,若再度缺席,父母會倍感孤單,過年的喜慶味可能會大打折扣。
云樹心理咨詢師提醒“恐歸族”:“我還是未婚,所以我放縱。我知道現在不管怎么努力,連套小房子都是幻想,所以我不如放縱,雖然沉淪,可至少可以暫時忘卻痛苦。但人都是要有一個家的,那個地方無需豪華,不要奢侈,但必須得有人味,讓人安心。所以我們不能離家太久!”
祝愿每個在外流浪的游子,早日回家。
云樹-心理咨詢互助平臺,本文為云樹心理作者陳希供稿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