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個消息說“蘋果似乎正在為最新手機測試Li-Fi可見光通信技術”!啥是Li-Fi,你們知道嗎?小編特感興趣,新聞上還說Li-Fi技術被認為是Wi-Fi的替代者,速度極快,那么以后上網就都用這個技術嗎?我國對于可見光通信技術的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如果現在還不知道這些問題,那你就OUT了!趕快,知力君今天來和你一起跟上信息技術的腳步,跑起來吧!
LED可見光通信系統是這樣的!
從前撥號上網的聲音已經淡出我們的記憶,有線寬帶連接和Wi-Fi(Wireless Fidelity)已逐漸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現在,可見光通信技術(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VLC)又為我們帶來了Li-Fi。

LED可見光通信首先在日本開展。早在2000年,日本研究者就提出利用LED照明燈作為通信基站進行信息無線傳輸的室內通信系統。
該系統由發射和接收兩個部分構成,每個部分又包含相應的電學與光學元件。發射部分的電學元件包括LED驅動電路和負責編碼、調制、預均衡的電信號處理系統,光學元件包括LED芯片和發射光學天線;接收部分的光學元件包括接收光學天線和探測器芯片,電學元件則包括負責解碼、解調、后均衡地接收信號處理系統。
“Li-Fi”這個稱呼是從哪里來的?

作為可見光通信技術的一支,“Li-Fi”這個稱呼是由英國愛丁堡大學的教授哈羅德·哈斯(Harald Haas)在2011年全球科技娛樂設計大會(TED Global)上首次使用的。2013年10月,由哈斯擔任首席科學官的pureVLC公司以5000英鎊的價格向一家美國醫療衛生供應商出售了第一臺Li-Fi設備,Li-Fi邁向產業化。
對于可見光通信技術,中國沒有落后
我國科研人員自然也不甘落后,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利用可見光傳輸網絡信號:他們通過微芯片控制LED燈泡的明滅變化,將二進制數據編碼成光信號:燈亮表示1,燈滅表示0。這些信息能被接收器捕獲并解調出來,而人眼卻不會察覺到LED燈的變化——因為它們閃爍得實在太快了。研究人員將網絡信號接入一盞功率為1W的LED燈,與接收器相連的4臺電腦就都能夠上網。
復旦大學自主開發了高階調制和信道均衡算法,可見光通信的離線速率可達到3.75Gbps。他們搭建了10套樣機,實時物理層速率可以達到150Mbps。就傳輸速率而言,中國并沒有落后于世界的腳步。
然而,在LED芯片和基于多輸入多輸出模型(Multi-inputMulti-output,MIMO)的可見光通信系統方面,我國與國際前沿仍存在一定差距。當前,復旦大學開發的系統中采用的都是市場上常見的照明用LED芯片,通信的性能受到一定的制約。在材料生產、器件工藝和新結構封裝芯片等方面的研究也比較缺乏。另外,國外已有基于MIMO和探測器陣列的可見光通信實驗,基于集成收發芯片的MIMO可見光通信系統是國內相對薄弱的環節。接下來,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將花更多的精力解決距離功率、覆蓋范圍等問題,并致力于現有系統的芯片化小型化工作。
Li-Fi與Wi-Fi要PK,哪個更厲害?

和早已普及的Wi-Fi相比,Li-Fi具有明顯的優勢:Li-Fi調制在可見光譜上,是Wi-Fi載頻的萬倍以上,這意味著更大的帶寬和更高的速率;Li-Fi具有可遮擋性,具有一定的安全價值。另外,Li-Fi的設置幾乎不需要額外建立基礎設施。因此,歐洲、美國和日本都有研究組織在開展可見光通信的科研,競爭激烈,最高傳輸速率幾乎每個月都刷新。
可見光通信也有突出的劣勢,包括遮擋性,不能繞射,無法穿墻而過,上行傳輸也需要一個LED燈等,所以不能代替Wi-Fi技術。因此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補充,能夠在一些特定的場所發揮比Wi-Fi更好的效率。

可見光通信尚未解決的問題還很多,需要謹慎樂觀,既要認識到Li-Fi的優點,也要充分認識到Li-Fi的不足。可以預見的是,Li-Fi技術的推廣將與Wi-Fi形成很好的配合,為人們提供各種便利。也許不久之后,在沒有Wi-Fi的地方,只要開個燈,也照樣可以上網啦。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2014年4月刊《Li-Fi來襲:開個燈,上網去》一文,作者:Calo,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