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迷信就是不科學的東西,在民間為禍不淺。可明明是不科學的,為什么還會有人相信呢?研究結果揭示,迷信是外界真實世界與超自然現象之間的“錯誤”連接,是生存的一種手段,當人們缺乏自控力時,便會傾向相信迷信。
人們常對那些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將信將疑,即便是科技發達的美國,在超市里仍然有賣釘吸血鬼用的木樁子。中國至今也有很多人相信算命先生、風水師、占星家的忽悠。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很多早已被科學打倒的迷信觀念會如此根深蒂固?難不成大腦內有支撐其存在的神經基礎?
有研究者認為,迷信也可以被界定為關于外界真實世界與超自然現象之間的“錯誤”連接。也有研究者指出,迷信是自適應策略進化的副產品,是生存的一種手段。大量的行為學研究結果揭示人們缺乏自控力時,會更傾向于迷信行為,尤其是在群體中大部分人都表現出迷信行為時,從眾效應會使迷信更強烈。那么,大腦皮層的活動會與迷信行為有關系嗎?最近,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就嘗試借助功能腦成像技術,直接檢驗迷信觀念是否真的會引起我們人類的大腦皮層的相關反應。

研究人員設計了兩類選項:“價錢便宜不含吉祥數的宴會日期”和“價錢昂貴含吉祥數的宴會日期”,分別表示看得見的金錢動機和看不見的迷信觀念。并將這二擇一的選項置于兩種不同的情境之中:“結婚喜宴”(有“吉祥需求”)和“朋友聚會”(無“吉祥需求”)情境。實驗結束后每名被試對已經編制好的《迷信量表》進行作答。研究結果顯示:第一,人們寧可犧牲真實、可見的金錢去換取虛假、不可見的吉祥(auspiciousness);第二,這虛假、不可見的東西,確有堅實的神經基礎(右側額葉中上回-負激活);第三,在迷信量表作答中顯示其迷信程度越高的被試,其腦成像數據表明,右側額葉中上回在做出迷信選擇和非迷信選擇之間的激活程度差異越大。
基于上述發現,研究人員推測,被試面對選擇時,是在已知的金錢成本和潛在的“吉祥”收益之間做權衡。當其最終選擇吉祥日期時,是理性思維受到了壓抑的結果。或許可以通過建立正確的條件聯結或抑制迷信的相關腦區活動,來改變某些頑固的迷信行為。
其實,迷信就是“非理性地相信某種行為或儀規”,是中國幾千年遺留下來的一種封建陋習,在自然災難面前,在貧窮困苦面前,在孤獨寂寞面前,在升官發財面前,迷信給了廣大勞苦大眾一種精神的企盼和力量。然而,迷信又不同于宗教,它沒有正式的組織形式,也沒有固定不變的經典、信條和場所,其行為結果大多以詐騙為目的,是國家嚴厲打擊和取締的對象。說白了,迷信本不可信,只所以還有人信,其主要原因無非是:一、害怕未知的東西,二、懶惰思維讓人不愿意思考。
作者:朱廣思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 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科學原理一點通官方網站
微信公眾平臺(ID:kxylydt)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