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醫技能大放送:不小心扭到腳,無論如何也要優雅的走路,走得一蹶一蹶身板也要挺直。然而我接下來要告訴你的是:

當發生急性扭傷的時候,不論部位是哪里,周邊人一定會給出兩種截然不同、反差極大的處置建議,一方建議,趕快冷敷扭傷的部位;另一方建議,不行!扭傷了應該熱敷才對勁。到底扭傷需要冷敷還是熱敷,一時把所有人都給搞糊涂了!
01首先要了解冷敷熱敷的機制和扭傷的受傷原因:
當生活中有扭傷事件發生,要根據受傷的性質、時間來選擇冷敷或熱敷。它們總的治療原則是一致的,就是希望可以幫助患者快速修復扭傷的組織、肌肉或韌帶。但它們的作用機理卻大不相同:
冷敷:冷敷的治療原理是讓身體局部溫度降低,使皮下的血管收縮,以減少局部的血液循環,降低血管的通透能力,達到降低新陳代謝、止血消腫的效果。此外,冷敷還可以減輕因為受傷所導致的肌肉痙攣,避免組織細胞的二次傷害。
熱敷:熱敷則是讓體溫升高,血管放松,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加快受傷部位的代謝速度,讓發炎物質迅速排出,提升組織自愈力。熱敷也可以讓身體變軟,增加軟組織的延展性,降低關節僵硬及肌肉痙攣的幾率,達到舒緩疼痛與放松情緒的效果。

02扭傷了,該如何是好?
一、分清傷勢的輕重。如果腳扭傷后能持重站立,勉強走路,說明扭傷為輕度,可自己處置;如果腳扭傷后足踝活動時有劇痛,不能持重站立或挪步,按著疼的地方在骨頭上,并逐漸腫起來,說明可能扭傷到骨頭,應立即去醫院攝片診治。
二、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扭傷初期,破裂的小血管在流血,此時可用冷敷,使血管收縮凝血,控制傷勢發展。24小時后,破裂血管流血停止,這時可用熱敷,促使扭傷處周圍的淤血消散。
三、正確按揉扭傷局部。扭傷初期,以在血腫處做持續的按法為好;24小時后做揉法,以腫處為中心,向周圍各個方向擦揉。
四、適當進行活動。在扭傷初期,腫脹和疼痛逐漸加重,應停止活動,抬高患肢。待病情趨于穩定后,只要不是很痛,可逐步加大足踝部的活動。
五、合理用藥。扭傷初期,不需內服藥,不宜外敷活血的藥物,以免血流更多,腫脹更大,必要時用點“好得快”噴灑傷處,會感到舒服點。24小時后,內服些云南白藥、跌打丸、活血止痛散,再外敷五虎丹,消腫后就不必內服和外敷藥物了。
03扭傷后該怎么康復?
1.第一階段—休息、冰敷、壓迫、抬高(RICE):RICE可說是所有運動傷害急救的通則。
(1)休息:于受傷時即刻停止患部動作;
(2)冰敷:接著,藉由冰敷促使局部血管收縮,以抑制皮下出血和減少發炎腫脹;
(3)壓迫:以彈性繃帶包扎患部亦有消腫之功效,但切記勿捆綁過緊,以免阻絕血液循環;
(4)抬高:將患部抬高則可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防止充血及消腫。
like這樣:

2.第二階段—有限的活動:在完成急救和消腫手續后,接下來便須將焦點轉向患部的治愈上。首先,必須了解血液于患部復原中所扮演之角色。
血液中的白血球具有防御病菌、清除壞死組織、和增進機體免疫力的功能,因此患部復原的時間遂與血液之供給量成正比。舉例而言,皮膚與肌肉具有綿密的微血管組織,故復原期較短;但韌帶與肌腱的微血管分布稀疏,因而至少須費時六周方能痊愈;至于保護關節的軟骨,由于其全然無血液供給,故唯有動手術方能治愈。此外,除血管分布的疏密,運動量之多寡亦會影響血液循環的程度。復原初期,患部尚無法承受劇烈運動,故宜采熱敷或按摩之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但當受創組織較健全、且使用患部不再感到刺痛時,便可進入第二階段,即藉由適度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所謂適度,是指在患部自主(不施壓)與正常的范圍內進行活動,且不致感到不適。
3.第三階段—漸進式施壓:當患部于自主范圍內進行活動而不致感到疼痛時,便可對受創組織施壓,使其強化。
但施壓之強度須適中,一旦感到疼痛便須停止,否則將引起二度傷害。其次,應注意在對患部施以抗壓訓練時,須避免于訓練后12小時內采熱敷。此外,此階段亦可借機糾正肌群的不平衡發展,藉施壓之方式強化原本較弱的部位。
4.第四階段—患部之愈合:隨著第三階段的完成,患部將回復其原有肌力的2/3,此時可轉以實際攀登之方式幫助愈合.
由于患部已久未使用,故須經過一段重新適應期,方能與其余肌群協調運作。起初可進行一些難度易、強度低的攀登訓練,使患部適應各種不同的姿勢與動作,再將強度逐步提升。相對于第三階段,此階段可幫助選手審視自身的攀登技巧。倘若平日傾向于以固定動作攀登或攀爬特定地形,此階段多元化的攀登訓練將可降低同類型傷害再度發生的可能性。
本文出自就醫160,網絡資訊綜合整理,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zangmengyu@91160.com刪除。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