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曾經有過一部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里面的女主角陳欣怡,是個樣貌身材普通,毫無特色的女孩子。因為性子懦弱,經常變成辦公室的小跑腿,買咖啡、打掃、復印似乎也成了她的工作。但是她從來不拒絕,就如同“便利貼”一般,用起來順手,丟棄也毫無影響。
而生活中的小A,也是一個這樣的普通女孩子。
其實她并不是真的這么溫柔懦弱,宜人性超高,實際上更相反,她是個“偽高宜人性”妹子。在工作中,她也常常能接到來自同事、上司等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完成不了,或是沒有時間做,她都從不拒絕。因為她害怕和他人起沖突,害怕別人不喜歡她。就算心里多少句的埋怨,不開心,偷偷哭泣,甚至在網上和網友聊天大罵同事上司,她也從來不敢表現出來一絲的不滿,在公司永遠是笑臉迎人,甚至不停討好別人,“拍馬屁”。
然而,似乎人緣很好的她,不僅沒有得到匹配的薪酬和職級,甚至連許多新人也并不尊重她。
為此,她非常困擾。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著名心理學流派薩提亞流派曾經提出一個溝通模型,包括自我、他人、情境。同時,它總結出了五種不同的溝通模式。其中,沒有自我,只有他人和情境的類型,稱為“討好型”。討好是一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在壓力情境下,一個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認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盡力取悅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出自《薩提亞轉化式家庭治療》)而小A,恰好就是這種類型。

其實,像小A這樣的類型,實際上是一種面對壓力的方式。而她面對的壓力通常是來自比自己強勢的人,比如上司、比如長輩、或是攻擊性非常強的人等。這些人往往能夠給小A發揮巨大的影響,而小A又礙于自信心不足,擔心“反擊”會有一個不好的結果,比如接到更重的工作任務,比如失業,又比如失去“好朋友”。于是,她迫使自己成為一個“討好者”。
那么什么樣的應對方式比較好的呢?
這需要回到前文提到的溝通模型。當自我、他人、情境達到了統一時,人的表現為重視自我、他人、情境,能擁有開放的思維,尊重自己和他人,也能感受到環境。不排斥壓力,正視壓力,并勇敢承擔壓力帶來的后果。
要改變討好地溝通方式,首先需要對癥下藥。小A這類型的討好型溝通,所欠缺的正是對“自我”的關注。
在準備取悅他人之前,先關注自己
習慣討好的人,通常會忘記自己的存在。比如小A買件衣服,首先是問朋友好不好看,不好看她就退貨了。這時候她應該轉變思維,先想想,這件衣服讓自己滿意了嗎?穿起來自己感覺好看嗎?先從自己的感受出發,用心體驗自己的喜惡,確定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再去與他人溝通。
如果初次嘗試感覺很困難,可以先從親近、信任的人開始練習。
了解現實,正確評估
小A在職場上溝通的時候之所以會運用討好的方式,很大原因是沒有認清現實并做出客觀的評估。在人際交往中,實際上是一種平等的互換。除了感情之外,平等的利益,也是很多人能平等交往的前提。像小A沒有意識到自己和他人在相處中實際上也是一種交換的過程。與上司交往,其實他們要的是績效,并非需要“拍馬屁”,同樣,好的績效等同交換回來的是合適的升職加薪機會。又比如與同事相處,幫他人干無關緊要的活,對他希望從你身上獲取的東西,像工作的配合,并不一致,對方是很難感受到你們彼此有一個平等的交換。所以像小A這樣,容易吃力不討好。
勇敢面對,不逃避壓力
前面提到,討好型的溝通實際上是一種對壓力的逃避。小A面對他人施加的壓力,無法很好地消化,只能通過討好來逃避。在職場中,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來自不同人與事的壓力,小A需要了解與上司的職級的差距,與同事職責上的差距,與其他人身材外貌或是學識等等不同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長輩、上司等,他們因為經驗比起自己多或年齡比自己大,在溝通需要更加禮貌;而同事之間工作內容的不同,需要更加尊重;包括外貌身材學識等客觀條件比自己優越的朋友,需要稱贊或是學習……但小A不能因為這樣的差距造成的壓力,而“委屈”自己,去討好他人。需要承認差距,勇敢面對,不逃避壓力。
總而言之,一味地展露自己的善意并不能為自己帶來更好的人際關系。只有關注自己,尊重他人,客觀處理,正確處理好溝通方式,才能獲得長遠而良好的人際交往。
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侵權必究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作者:二扔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