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從一個日常生活的小故事講起:有一天早上,琳達(Linda)穿上新買的粉色毛衣、白色褲子,準備喝完咖啡上班去。然后,突然……

在那一刻,她脫口而出的竟然是……

“該死的史蒂夫(Steve)。”——這是琳達在咖啡灑了一身后的第一反應。史蒂夫是琳達的丈夫,但他并不在“案發現場”。為什么琳達會將此事歸咎于他人?

原來,前一天晚上,史蒂夫回家比平時晚了一點。因此,琳達比平常睡得晚了一些,導致她早上需要一杯濃濃的咖啡來提神,而這杯最后不但沒喝成反而潑了她一身,毀了新衣服更導致了上班遲到……所以,都怪史蒂夫。
同樣是面對大清早就遭遇咖啡灑一身的倒霉事,有人會立馬尋找替罪羊,所有的不幸都是他人的過錯;可能也有人會自嘲自己沒睡醒、手滑,無奈地笑笑趕緊去換身衣服出門。
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心理學中的“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可以解釋這一點。
海德(Fritz Heider)是歸因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海德認為,當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或失敗時,會尋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而一般會歸結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內部原因是指存在于個體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興趣、態度等。外部原因是指環境因素,如任務難度、外部的獎勵與懲罰、運氣等。海德還提出了“控制點”的概念,并把人分為“內控型”和“外控型”。
內控型的人認為成敗是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愿意付出更多努力以改變環境;而外控型的人則認為成敗是由于外部因素造成的,更愿意改變自己以順應環境。
內控型的人在遇到災難時,往往會過于自責,挫折對自我的打擊相對大一些。甲殼蟲的那首《HeyJude》就是唱給他們聽的:Don't take the world upon your shoulders.(別把世界扛在你的肩上。) 內控型的人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所以,他們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積極改變自身處境,絕對不會坐以待斃。他們對自己是內歸因,對別人也往往如此,因而對他人的要求也相對高些。
審時度勢則是外控型的人的思維特點。他們習慣于考慮哪些是環境條件允許我們做的,哪些是環境條件不允許我們做的。對于失敗,外控型的人容易找到心理平衡,不會過于自責,挫折對自我的打擊相對不是很大。聽天由命、隨遇而安的態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心理保護。但這也容易給人推諉責任的嫌疑。
心理學的研究還發現,人們傾向于把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否定自己對失敗負有責任。例如,我們經常將考試取得好成績歸因于自己的智力、努力或技巧,而將不及格歸因于考試太難、運氣不好,或老師授課糟糕。這種把成功或良好的行為歸結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把失敗或不良的行為歸結為外界或他人的因素,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自我服務的歸因偏差(self-servingattribution bias)。文章開篇琳達的故事,就是把咖啡灑一身這樣令人不快的事情歸因為丈夫史蒂夫的錯。
心理學家斯奈德(M.Snyder)等人在1976年開展了一項實驗研究,安排被試參加相互競賽的游戲,并隨機地安排其中的一部分人獲勝,另一部分人落敗。之后,要求被試對自己及對手的輸贏進行歸因。結果表明,當對自己的行為結果進行歸因,如果獲得成功,人們更傾向于作內在個人特征的歸因;但若遭遇失敗,人們則極少用個人特征來解釋,而是傾向于歸因到外在因素上。
因為,成功和良好的行為總是與愉快、自豪的情緒相聯系的,而失敗和不良行為總是與痛苦、悲哀相聯系的。這樣的歸因偏差對于保持良好自我感覺、進行心理調節和自我防衛是有利的。將錯誤歸因于他人和外界環境,可以幫助自己從低谷中走出來。
但這樣的歸因也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對別人成功的輕視,雖然可以給我們帶來盲目的自信,但這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到他人的優點和長處;而當面對失敗,我們又可能過于苛責他人或環境,這會讓我們變得心煩氣躁,停留在責怪他人、埋怨環境的層面上而忽視真正地去解決問題。同時,這樣的歸因也容易讓人際關系變得敏感緊張。
因此,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和結果,我們需要冷靜客觀地分析,進行合理歸因,避免歸因偏差。
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侵權必究
文章首發:微信號“大五人格”(ID:the_bigfive)
作者:妖謠杳藥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