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座名叫高考的大山,從小到大一直困擾著我們。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高考”,即科舉考試。當然,古代的科舉考試與今天的高考并不能相提并論,那古代人如何參加“高考”?又發生過哪些趣聞野史呢?
1、唐朝的科舉考試不僅看才華,還要看顏值。據《選舉志》記載:第一是看長相,第二是看語言表達能力,第三是看書法,第四才是看文章。如果你長相不行,很可能就負分滾粗了,有多遠滾多遠吧!詩人羅隱就為此吃了虧,他的長相實在讓人不敢恭維,因此屢試不第。
2、考分從來就是考生的命根,唐朝人趙悰多次科舉不中,連老婆的娘家人都嫌棄他了。有一次岳父搞聚會請了戲班子,人人都有座,唯獨不給趙悰老婆設座。演出看到一半時,有人來報說趙悰中進士了,家里人迅速把趙悰老婆請進來,給她披上衣服、擺好凳子,然后演出才繼續。
3、考生不容易,考官也不好當啊!大詩人賀知章有一年做主考官,他錄取的人和大家的期望不一樣,人們都認為他動了手腳。一怒之下釀成了群體事件,考生們組團圍攻了賀府,賀大人被迫架起梯子,趴在墻頭上開了一次發布會,后來大家笑話他是“墻頭高立賀知章”。
4、由于古代考生參加考試,基本上對年齡上不封頂,下不保底,所以很多書生多次復讀、多次報考,一直考到握不住筆為止。在歷代的考生中,據說年齡最大的考生是廣東103歲的陸云叢。而年齡最大的狀元則是唐朝的尹樞,應試時年已七十有余,真是活到老、考到老啊!
5、古人考試也作弊,替考頻繁出現。于是,古代準考證——浮票就出現了:一張小紙條寫明考生的體貌特征,考官對照無誤才能過關,而且寧可弄錯絕不放過。宋朝曾有考生浮票上寫明是個大胖子,卻在復習中累瘦了,對照的時候考官不答應,硬當替考給處理了。
6、科舉決定仕途官運,作弊手段自然很多。比如江南貢院就發現過飛鴿傳書,有個考生家里訓練了信鴿,悄悄飛進考生的號舍把考題帶回,家里請高手做完后,讓鴿子再送進考場。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就在正面寫了“背面還有”幾個小字,這人竟也照抄不誤,結果掛科了。
7、明朝的李賢歷任考功、文選郎中,在會試前看到兩名考生下棋,一考生甚至吹噓:“不用復習,上榜沒問題。李賢總不能出道含100個人名的怪題,來刁難我們吧?”李賢氣不打一處來,果然出了道怪題:“孔門七十二賢,賢賢何德?云臺二十八將,將將何功?”于是二人落榜。
8、說個悲傷的故事,讓大家樂一樂。正德年間,有個叫劉淮的讀書人,中舉應該沒什么問題。可是他在考場答卷時,忽然刮過來一陣風,把試卷刮跑了,隨風飄到很遠的地方。試卷被找回來之后,負責錄取工作的官員在卷子上批了 “不謹”兩個大字,劉淮就這么神奇地落榜了。
9、《諧鐸》記載過一個幸運考生:清朝一京官被任命為陜西學政使,赴任前想起自己的座師是陜西人,便特地前去辭行。寒暄間座師臉色忽變,學政使猜一定有事要托付。座師說:“無他,下氣通耳!”就是放了個屁。學政使誤解了,以為要錄取一個叫夏器通的。結果在西安,真有叫夏器通的考生。
10、還有更幸運的人:光緒三十年殿試后,據說原擬狀元是朱汝珍。因名字中的珍字和珍妃一樣,被慈禧一筆勾掉,換上本是第五名的劉春霖。原來這一年大旱,慈禧認為“春霖”即春風化雨、普降甘霖,加之他是肅寧人,符合慈禧盼望肅靜安寧的心愿,于是劉春霖就成為科舉史上最后一位狀元了。
寒窗苦讀十余載,如今又一屆考生接受了高考的洗禮。不論古今的“高考”,好成績都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趣聞野史里的小故事只當消遣。末了,路邊攤祝愿考生都能放松心態,等待著大學的召喚吧!
因為做公眾號“路邊攤”的緣故,需要我不斷地做功課,不斷去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在我看來,歷史就像良田萬頃,夠你幾輩子去收割,我在“收割”的時候,居然發現里面也摻雜一些“稗子”,不如索性把這些“稗子”也單獨存放并分門別類地整理,倒也蠻有意思。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