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殺手?

    英格蘭東北部兩名少女將一婦女虐待至死,遭警方拘留。孩子蓄意殺人誰之過?是部分兒童生性邪惡?還是因為其他原因?

    童年本應是純真無邪的年紀,但這起殺人案卻似乎把這一概念沖擊得粉碎。我們習慣上認為兒童處在變化階段,最終會長成或好或壞、或不好也不壞的公民,通常不會犯下蓄意謀殺這類成人罪行。

    一旦這種想法被證明錯誤,就會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

    1993年羅伯特·湯普森和喬恩·維納布爾斯制造的詹姆斯·巴杰爾謀殺案就是典型。

    類似的還有1968年的瑪麗·貝爾謀殺案。11歲的瑪麗·貝爾僅為追求"殺人的快感和刺激",將兩名男童活活勒死。這起案件在公眾中的影響持續了近50年。

    或許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殺手表現出的冷血無情和清醒算計--這些罪行并非一時憤怒沖動造成的后果。

    這一點也體現在安吉拉·萊特森案兇手身上。兩名少女將受害人慢慢折磨致死,持續時間長達7小時,對受害人造成上百處傷害。兇手甚至中途休息了一小時去見朋友,回來后繼續施暴。兇器為房子里隨處可見的物件,包括桌子、鐵鍬、打碎的玻璃杯和帶螺絲釘的棍子。

    次日兩人向朋友描述了萊特森"求饒"的情景。女孩們哈哈大笑,一邊開玩笑一邊不停自拍。

    兩名少女分別為13歲和14歲。

    這起謀殺如此簡單,堪稱幼稚。女孩們將受害人毆打致死,就好像嬰兒推倒壘起的積木。

    她們沒有試圖掩蓋暴行,相反,由于知道收養院可能已經報警兩人失蹤,兩人甚至穿著帶血的衣服打電話叫警車載了一程。

    此類案件誰之過?

    缺乏家教、政府管理不當和心理疾病是提及原因。

    克利夫蘭警方表示,女孩們的動機"依然疑問重重",甚至可能根本就沒有動機。

    兒童的殺人動機往往不是金錢、感情或復仇等常見因素。

    《少年殺人犯》作者卡羅爾·安妮·戴維斯在書中描寫了多名10歲至17歲的少年殺人犯。她表示,許多兒童殺手是惡劣家庭環境的產物。

    她說:"我調查過的暴力兒童大都生長在極度病態的家庭,父母要么極其嚴厲,非打即罵,要么吸毒成癮,要么抱有宗教狂熱,"

    "他們的孩子不是擔驚受怕,就是無人照管,再不就是感情上受到摧殘"。

    在萊特森一案中,一名兇手來自極度病態的家庭,另一名經常和母親爭吵,12歲就離家出走。她們和2012年利物浦謀殺案的兇手情況相似。該案中,三名少年僅為"練膽子"而殺害了一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康納·多蘭16歲,布蘭登·多蘭14歲,兩人的朋友西蒙·埃文斯14歲。閉路電視拍到三人在凌晨空蕩的街頭游逛,試圖"惹是生非",而在此時碰到了受害人。

    康納·多蘭對埃文斯說:"我跟你打賭,你不敢殺他"。

    事后埃文斯對一個朋友說:"我先是踹他,拿靴子猛踹,一會兒他就掛了。我還踢了他的頭,踩到他的肋骨上。那家伙叫得特別慘"。

    法官表示該案件反映了"父母教導的徹底缺失",判刑時稱這起謀殺案"令人遺憾地反映了當今社會可悲的一面,其中的每名兇手都是純粹為了暴力而暴力"。

    多蘭兄弟的母親也因替兒子提供虛假不在場證明而鋃鐺入獄。她此前曾因不送孩子入學遭到起訴,警察還多次到其家中搜查毒品。

    兩兄弟收到了多項反社會行為令,他們的另一個兄弟--瑞恩·多蘭目前也正因殺人服刑,此外還有一個兄弟犯有縱火罪和過失殺人罪。

    法官對琳達·多蘭說:"像你這樣如此不愿承擔或無力承擔母親職責的人少之又少,你是一個可悲的人物。"

    但是,混亂的撫養甚至父母虐待并不能解釋為什么一些青少年會成為殺人犯。

    2014年利茲,15歲學生威爾·科尼克用刀捅死教師安·馬奎爾。

    朋友眼中的威爾是一個"安靜的,典型的青春期小伙子",頭腦聰穎,成績優異。

    原告律師說,威爾的父母是"正直、負責的家長,完全不理解孩子何以變成了殺人犯"。

    "他們全面配合了警方和檢方工作。"

    法庭上,科尼克毫無悔意地對精神科醫師說:"(殺了人)我并不震驚,我很開心。直到今天,我依然為自己感到驕傲。"

    伯明翰城市大學犯罪學副教授伊麗莎白·亞德利博士認為,孩子長大后缺乏良心并非沒有可能。

    "許多專家談到了心理變態這個問題,"她說,"心理變態是多種負面品質和行為的綜合,但心理變態者的精神是正常的。

    "他們沒有情感,沒有常人所擁有的種種復雜感情。"

    心理變態的原因我們還不得而知,可能包括腦功能受損、遺傳、或是性格形成期缺乏與富有同理心的成年人之間的交流。

    諾丁漢的丹尼爾·巴特蘭姆14歲殺害了自己的親生母親。他掄起羊角錘朝她砸了七下,把她的頭和臉砸了個稀巴爛。

    巴特蘭姆生活優越,在私人貴族學校接受教育。母親的男友說他"聰明伶俐,狀態好的時候有趣可愛"。

    巴特蘭姆在尸體周圍推上報紙,倒油點火,企圖毀尸滅跡。他還打開天然氣,讓整座房子陷入熊熊大火。一連幾個月,他都堅稱是一名破門而入的闖入者所為。

    但是在他的電腦上,警方發現了詳細的作案計劃和掩蓋罪行方案。

    按照巴特蘭姆的設想,他是一名犯罪大師,在犯下一系列謀殺、強奸和襲擊罪行后全身而退。

    對于這名虛構的犯罪大師他寫道:"唯一一個會使他罪行敗露的環節就是母親杰基。于是一天晚上他把家里偽裝成被非法闖入的樣子,用錘子砸死母親,然后把尸體連同房子付之一炬"。

    巴特蘭姆有殺人傾向的唯一跡象是他對暴力電腦游戲和暴力視頻的熱衷。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表明,"玩暴力視頻游戲與侵略性行為、認知和影響的增加,親社會行為、同理心、對侵略性行為的敏感度的減少均呈現一致相關"。

    但很多學者認為這項研究"漏洞百出",不予重視。

    密德薩斯大學心理學副教授馬克·庫爾森博士說:"頻繁接觸暴力必然會產生短期影響,傻瓜才會否認這一點。但是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暴力視頻游戲和犯罪、暴力行為等長期后果有關。"

    "玩上三個小時的《使命召喚》可能讓你有點嗨,但不至于讓你出門行兇。"

    連環殺手(杰弗里·達莫、蘿絲·韋斯特和丹尼斯·尼爾森)傳記作者布萊恩·馬斯特斯指出,很多父母雖然行為惡劣,但他們的孩子通常并不會成為殺人犯。

    不過他確實認為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會增加一個人的犯罪幾率。

    他說:"人們之所以犯罪,是因為所處的社會暴力橫行,大家對暴行已經見怪不怪了嗎?不,不是的,因為畢竟人們擁有選擇的能力,對暴力可以選擇同流合污,也可以選擇奮起抵制。"

    "那么是因為心理失常嗎?不,也不是,那只是另一個借口。

    "但如果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童年受虐、在暴力社會長大、再加上心理失常--那就鐵定會出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殺人犯也是受害者。但這不是說你可憐他們,而是說你在嘗試為他們那喪盡天良、令人發指的行為作出解釋。"

    然而有些犯罪和罪犯根本無法解釋。

    此時屢試屢敗或許就是我們所能做到的一切了。


    譯:阿里|壹心理翻譯團隊

    • 發表于 2016-05-25 00:00
    • 閱讀 ( 87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