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究竟什么才是人類交通的未來歸宿?

    更像是對“第一原理思維”(從物質底層向上逐層思考)的又一次印證,在內華達州的一片荒漠,曾見于1956年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雙星》中的“真空列車”被證明并非“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空泛逸想,被其視作是“協和式飛機,軌道槍和氣墊曲棍球臺的結合”的超級高鐵(Hyperloop)完成公測,將理論落于眼見為實。

    我是在參觀完CES Asia趕去浦東機場的磁懸浮上看到這條新聞的,后者最高時速350公里,而超級高鐵將達到每小時1200公里,從上海回北京只需一小時。盡管公測只是整個超級高鐵系統的一部分,離真正商用尚待時日,但坐在磁懸浮上看到更高階的陸上交通誕生,確實感到技術演進的速度如窗外景致一般呼嘯而過。

    今天我們來談談交通。

    文明的標志物

    事實上,拉伸歷史的寬度,從人類十萬年前仰仗雙腳走出非洲,到四千年前駕馭馬匹,再到最近一兩百年的汽車轟鳴,交通工具幾乎可被視作人類文明在不同階段最直觀的標志物——某種意義上,這也解釋了為何交通工具在任何時代都盛產“概念”(看看如今各種光怪陸離的demo展示便知),以及為何科幻作家從不在繪制未來交通盛景時吝惜筆墨的原因。

    人類學家費利克斯·菲蘭德曾歷時13年制作了一部名為《Anthropocene》的三分鐘視頻作品,他將來自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等機構的數據輸入一臺普通家用電腦,與地球夜景照片疊加在一起,描繪了一張由公路,鐵路,輸電線和海底光纜共同編織的交通網絡,用這張細密之網詮釋了人類文明與地球的“互馴”過程。

    這張巨網也同時彰顯了人類野心,如科幻作家韓松所言,交通工具代表了人類最根本的夢想:突破空間和時間的約束。而很大程度上,交通工具的技術演進與城市的興盛息息相關。

    舉個例子,你知道,隨著超級城市的逐步誕生(根據咨詢公司Frost& Sullivan預測:2025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將達到46億,占全世界人口60%,這會導致超大城市的出現),更多人口將完成涌入城市的偉大遷徙,所謂“城市人口承載力極限”的古老論調必將也必須被技術攻克——而如今火熱的自動駕駛汽車或許就將助力城市化的擴張。

    當然,不妨順便一說,若將“突破空間和時間約束”這一有關交通的宏愿推至極致,也許就像科幻作家陳楸帆所言,《星際迷航》中的“遠距傳送”才是人類交通方式的終極想象,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漢森教授就曾表示:“如果你相信人體是無數原子以一種特定方式聚合在一起的產物,那你就會相信在將來某一天,我們便可將人員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雖然在實踐中很難做到這一點,但這并不意味著不可能,因為這種傳輸并不違反任何基本的物理學定律。”——相信那時,“城市”的概念將變得多余。

    哪種“必然”

    未來始于現實,如你所知,除了通過數據為城市“畫像”,重組資源,從效率一端盤活城市交通脈絡,在多數人的直覺里,未來人類交通工具——那些“很硬”的部分,與現在理應云泥之別——畢竟好萊塢就是這么教導我們的。

    但現實卻如做舊一般了無生趣,最典型的例子即是會飛的汽車,“飛行的汽車永遠是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作為1970年代出生的人,我們從小就相信未來一定會有飛行的汽車,因為它總是出現當時的科幻小說中,但實際上從未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科幻小說家William Hertling的這段感喟還有一個來自彼得·蒂爾的更知名版本,“我們想要一輛會飛的汽車,得到的卻是 140 個字符。”

    當然,翻看科技資訊,你會發現,不時有能令人短暫飛行的炫酷交通工具被制造出來——但也止于此,譬如飛行背包,懸浮滑板,飛行滑板,會飛的自行車,折疊飛機……

    事實上,科技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被人類群體最終采納的并不一定是最炫酷的,尤其交通領域——作為一個基于大規模連接的復雜系統,它注定為那些新奇之物設置了大規模制造的復雜壁壘。

    記得之前采訪張向東,那時他剛從德國的腓德烈斯哈芬回來,齊柏林飛艇的發源地,他跟我說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你不覺得(誕生于二十世紀初的)齊柏林飛艇更像是那種很科幻,來自外星的感覺么?現在看依舊震撼,怎么當時就有這種技術?飛行速度已經達到每小時100多公里,可以搭載幾百人,里面像酒店一樣有服務員,餐館和住的地方。它其實比飛機早,但后來飛機變成一種更主流的交通工具。”

    那問題來了,為什么諸如齊柏林飛艇,飛行背包,懸浮滑板,飛行滑板會不斷涌現?

    從最淺表的角度,科技發展有跡可循,一定程度上,每個技術轉捩點(譬如當下的“智能”化)都會令制造業激越昂揚,從而誕生某些奇葩發明,譬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各種荒誕的機械化發明。

    而從技術哲學的角度,如凱文凱利所言,技術發展有其必然性,倘若互換技術與人類的角色——發明家不過是“必然”出現的那項發明的媒介。“必然這個詞用于科技時有兩種意義。其一,一項發明必須有一件實物存在。從這個意義說,一切可行技術都具有必然性,它遲早會被某個瘋狂愛好發明的人竭盡所能拼湊出來。噴氣背包、水下住所、夜光貓和遺忘藥丸,在時間的幫助下,所有發明的樣機或演示版必然將被召喚出來。因此從這個無足輕重的意義上,所有技術都是必然的。時間倒回,它還會被再次發明出來。”KK論述道,“其二,‘必然’更具實質性的意義是一定程度的共識和生命力。一項技術被使用后必須在技術元素中流行開來,或者至少在科技領域的某個部分流行。”

    好吧,希望超級高鐵的到來,屬于第二種“必然”,祝它好運。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于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 發表于 2016-05-15 00:00
    • 閱讀 ( 818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