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你的身體為什么不長毛?

    倘若你看過凱特·厄普頓在南極洲拍攝的高清照片,熱愛科學的你一定會立刻注意到她的表皮結構與許多靈長目小伙伴明顯不同,進而思索為何人類演化成了如今這副光潔少毛的樣子,最終渴望了解學界如何看待“人類為何不自帶毛衣”這個問題……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人類并非真的“沒有毛”。 要比數量的話,人類的毛囊數其實和近親黑猩猩相差無幾。像凱特·厄普頓這樣的金發女郎平均大概有15萬根頭發,但全身上下卻能有500萬根毛發——剩下的毛發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從粗硬的終毛變成了細軟的毳毛,不引人注目,卻依然存在。

    終毛變毳毛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界目前也還是眾說紛紜。演化生物學又沒法像其他一些科學一樣很方便地設計個實驗來驗證理論。再者, 古代猿人也很難留下“化石毛”,這就讓直接研究人類毛發演化史變得非常困難。不過,機智的科學家們也還是想出了一些辦法。迄今為止,各色理論中比較有名的大致是三個:散熱說、水猿說,以及防蟲外加性選擇說。

    散熱說:中暑傷不起

    上世紀80年代 ,散熱說一被提出,便開始長期占據主流地位。自從我們有了功能強大但42℃就會癱瘓的大腦,要在東非的稀樹大草原上長時間追逐獵物,一套有效的散熱系統必不可少,對于人類來說,發達的小汗腺系統能直接將汗液分泌到皮膚表面蒸發,只要減去礙事的體毛,便足以防暑降溫、保護各個器官尤其是寶貴的大腦不至熱衰竭。

    散熱說也有軟肋。首先,地球進入長期溫暖的間冰期也就是這一萬多年的事,此前的幾百萬年里,冰期可是反復出現。即使不在冰期,非洲的夜里也是頗有涼意,散熱是否重要到值得人類放棄皮毛,靠長膘來保暖?再者,散熱的策略不止脫毛一種,貓晝伏夜出,狗吐舌頭喘氣,馬靠海綿竇返回涼血來冷卻大腦 。有必要為散熱放棄毛發的大多是體型巨大、因而“內核”特別容易過熱的大型哺乳動物,譬如大象、犀牛和河馬。跟我們人類體型相仿的其他哺乳動物幾乎全是一幅毛絨絨的樣子——被人類吃貨特地揀選少毛品系培育至今的豬不算在內 。

    于是古老的性選擇說與新近的防蟲說就結合在了一起。

    防蟲說:無毛惹人愛

    最初提出無毛是性選擇結果的人是達爾文,他猜想,由于人類對無毛有審美上的偏好,在挑選伴侶時便會優先選擇毛發稀疏者,達爾文還認為,男性在無毛問題上更為挑剔,因此如今女性的體毛才會普遍少于男性。

    但問題是,為什么最初人類會形成“無毛=好伴侶”的審美偏好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近十年來,防蟲說適時出場。這一派研究者認為,寄生蟲會傳播許多疾病,特別是能傳播斑疹傷寒的體虱,更是群居人類的大敵。而一個人的體毛越是稀疏,就越能起到拒敵防御的效果,毛之不存,蟲將焉附。至今剃光頭還是消滅虱子的好辦法。而生活在地下的裸鼴鼠 就做了全身褪毛這個艱難的決定。為了健康著想,我們的猿人祖先們就形成了這樣相親標準——有肌肉,有脂肪,沒有潰瘍,沒有寄生蟲。而毛發越是稀疏,這些優點便越是一目了然。

    然而防蟲說也有難以解釋之處。比如說,絕大部分的哺乳動物都沒有為了防蟲而拋棄毛皮。再者,按照防蟲說,越是寄生蟲威脅大的地方(譬如近赤道地區),那里的人應該越是欣賞少毛。然而有研究發現,雖然土耳其的瘧疾登革熱等蟲媒病遠多于斯洛伐克,但兩國的女性偏好卻沒有顯著差異——胸毛在兩國都不太受歡迎。再者,體毛本身在警戒防蟲上也自有妙用。有研究者招募了一群男人,叮囑他們扭頭看向別處,但一感覺到身上有東西爬就按按鈕,然后向他們胳膊上撒床虱,結果顯示,體毛濃密者可以迅速發現蟲子,倘若把胳膊上的毛剃掉,發現蟲子的速度就慢得多 。

    散熱說和防蟲說都有令人信服之處,但也都有可商榷之處,因此學界還在爭論。至于水猿說,則是理論中的一朵奇葩——學界里認可的不多,大眾里相信的不少。

    水猿說:一度居淺海

    水猿說認為,大概700-500萬年前,由于地形變化,人類一度歸于溫暖的淺海與沼澤,在那里戲水繁衍吃貽貝,過著半水生生活。正是為了適應這種生活,人類才褪去了會加大阻力的體毛,體型也進化成優美的流線型。

    水猿說的缺陷非常明顯,首先,只有全然水生的哺乳動物如鯨魚才拋棄毛發,許多半水生動物,如水獺、海豹、海獅都保留了茂密的皮毛。其次,如果人類保留頭發可以勉強用“頭部露出水面,頭發可以遮陽”來解釋,那么腋毛和陰毛又為何會在水中得以保留呢?再者,當時的淺水棲息地有許多猛獸如鱷魚和河馬,人類在水中絕非它們的對手,從化石記錄看,“水猿化石”也從未發現過,盡管水猿支持者認為那是因為水猿在海水中被腐蝕得尸骨無存,但另一種可能性顯然更有說服力——沒有發現水猿化石,是因為根本就不曾存在水猿,人類也沒有從陸地到海洋再回陸地這樣反復折騰,而是始終一直呆在東非大陸上演化的。

    分子鐘:寫下編年史

    在種種猜測之后,不妨看點兒近期才出現的數據。雖然“毛化石”不好找,但基因組時代卻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進化史的工具。通過分析基因間的序列差異,可以大致估算出發生這些變化所需要的時間。

    于是機智的科學家們便腦洞大開——首先,他們發現我們的近親黑猩猩有好多種皮膚色素基因,而人類里卻全是MC1R基因,這種基因能制造真黑素,特別能抵御陽光。當沒了毛來遮擋太陽,防曬霜又沒有發明出來,MC1R基因自然就有了“皮膚黑、不曬傷”的優勢,不久又有研究者發現,膚色淺的人若暴曬陽光,紫外線會破壞對生殖很重要的葉酸,這下子MC1R基因在人類脫毛后就有了足夠的進化優勢,只要知道MC1R基因從什么時候開始在人體內“大展宏圖”,就知道人類最晚何時已經沒有毛了。還有人順便研究了下人類的頭虱和陰虱什么時候開始分道揚鑣,以此推斷人類到底是何時才穿上衣服。

    結論是,人類的祖先至少120萬年前就已經渾身光潔,但懂得穿衣服卻是差不多十七萬年前的事,我們的祖先在非洲沒毛沒衣服、風吹屁屁涼地跑了至少一百萬年……

    再綜合化石證據,整幅編年史的圖景大致如下:700萬年前,人猿相揖別。400萬年前,學會直立行走。250萬年前,大腦開始顯著變大。170萬年前,來到稀樹大草原。至少120萬年前,褪去體毛。80萬年前,學會搭灶臺。50萬年前,群聚并懂得搭蓋居所。20萬年前,真正的現代人類——智人出現在非洲。17萬年前,會穿衣服。7萬年前,智人穿著衣服走出非洲,一路遷徙,一路征伐,終于把先離開的其他古人類如尼安德特人海德堡人弗洛瑞斯人都滅絕了,從此一統地球,千秋萬代。

    根據這幅圖景,無毛出現在氣候變化導致樹蔭減少之后,卻早于人類群聚、寄生蟲肆虐之前 。因此,散熱說似乎比防蟲說又多了幾分可能性。

    還有個毛用

    直到如今,人類某些部位依然保留著明顯的終毛,研究者也努力地給這些毛發找出了流傳至今的理由:頭發夏可遮陽冬可保暖,平常還可以打造個人形象,滿足社交修飾需要。睫毛護眼睛。鼻毛捍衛呼吸道。眉毛據說一可以擋水流、二可以用于人臉識別和溝通交流。腋毛與陰毛其實是性成熟的廣告,負責醞釀并向外散發性激素的美好氣息。理論上也是男子氣概的象征的胡子近年來地位有些尷尬,由于在女性那里反饋褒貶不一,直接導致了剃須產業欣欣向榮,而美國近幾任總統標準像干脆一水兒的茂密頭發無須下巴 。至于毛發里的奇行種耳毛 ,存在意義完全不明,目前只能確定“耳毛齊肩”者都是男性 。

    關于人類為何長膘不長毛的爭論還在持續。散熱說雖然受到了防蟲性選擇說的挑戰,但目前還是保住了“主流地位”。不過,隨著人類改造環境能力越來越強,夏有空調,冬有棉襖,選擇壓力或許已經悄然改變。同樣是閱讀本文,許多人已經閱讀到文末時,部分直男讀者還在專注地盯著開頭的配圖若有所思……此刻是性選擇在起作用嗎?唔,或許吧。


    • 發表于 2013-12-29 00:00
    • 閱讀 ( 1043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