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古人沒空調是怎么“撿回一條命”的?

    民諺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自打入夏以來,小編這條命就是空調給的。說正經的,一提到避暑納涼,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可以依靠空調、電扇等手段來納涼,而在科技沒那么發達的古代,人們又將如何應對炎熱的天氣呢?


    實際上,古人雖然沒有現代的高科技產品,但是他們憑借智慧和勞動也創造出的很多避暑設施以及消夏產品。總結來看,古人的避暑途徑分為三種:避暑的涼房、避暑的飲食以及避暑度假區。

    一、避暑的夏房

    古人稱可以避暑消夏的房間為夏房,后來是泛指一切用于納涼的房間,效果類似于現代的空調房,比如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以及后來的“冰室”。不過由于夏房的制造成本高,所以一開始只有帝王及貴族才能擁有。

    先秦時期在貴族中流行的夏房叫做窟室,是一種類似于現代地下室的房間。由于窟室建造在避開日照的地下,內部陰涼,所以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飲宴會都會在窟室內舉辦。鄭國大夫良霄就經常在自家的窟室里飲酒作樂,通宵達旦。

    比起中原地區,位于現今湖北、江蘇地區的楚國、吳國貴族消夏更是離不開窟室。公子光在宴會上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就是在盛夏時節,利用了吳王僚來自己家窟室消夏的機會。后來公子光就成為了吳王闔閭。

    先秦的窟室除了利用自然條件降溫外,還利用冰塊進行降溫。從周代開始,就有一種專門為王室采集冰塊的官職——凌人,從每年十二月開始,將冰塊收集到冰窖儲藏,第二年夏天的時候供王室使用。這種采冰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代。

    到了漢代帝王貴族便不再使用地下室,而是建造專門的空調房——清涼殿,與清涼殿配套的消夏設施還有石質的床以及冰塊。石床不易導熱,在夏天非常的涼爽;殿內四角以及皇帝周圍盛放冰塊降溫,侍女在旁邊扇扇子,這樣的涼殿異常奢華。

    唐代的時候,宮中依水建造含涼殿,利用機械裝置將殿旁的水抬到高處,水再由高處落下推動扇車的扇葉,從而為殿內傳去涼風。同時含涼殿的四周還有涼水從上流下形成的水簾,進一步保證殿內的涼爽。

    明清時期的夏房除了以上的設施,還在房檐的建筑設計上下了功夫。比如明代以后的建筑規制是:“檐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這樣的建筑規格是根據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說的太陽高度角,北京地區冬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27°,夏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76°)差異來設計的。宮內的北房有了這個角度的屋檐,就能夠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陽;到了冬至前后,陽光滿室,使得房間內有冬暖夏涼之感。

    古代帝王貴族可以不計成本的建造夏房,但是普通百姓就不得不量力而行了。有錢一點的百姓,他們會在家中的廳內或者房間里挖一個深井,井口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孔里面傳出來。而且空調井除了有夏季納涼的效果,還能儲藏食物,延長存放周期。老版的《三國演義》里有這樣的一個情節:盛夏時節,張飛將自家肉店的豬肉存放在一口井里,井上面蓋上磨盤,張飛說:“誰能推開此磨盤,可盡取井中肉”。鑒于《三國演義》成書于明代,可見挖深井儲肉至少在明代就已經有了。在現今保留下的明清民宅中,很多富人家中確實也都挖有空調井。

    明清時期,一種類似于先秦時期窟室的土房建筑在民間流行起來。有點類似于窯洞或者地道,各家的土房通過地道連在一起,有點像電影《地道戰》中的場景。土房除了納涼,還能預防盜匪、儲存物品。

    二、避暑的飲食

    如果說“夏房”是貴族有錢人的避暑方式,那么通過飲食避暑就是各個階層都能采用的方式了。

    飲食避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冷飲,通過冰塊將酒冷卻,通過飲用來避暑。1977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國青銅冰鑒,就是用來冷卻酒的器具。冰鑒由銅鑒、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于鑒內。其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專門出售冰塊的“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百姓可以在冰商那里買到冰塊,然后自制冷飲。南宋杭州城的街頭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元代的時候,宮廷出現了由果汁、牛奶、冰塊制作的冰酪。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嘗到了當時的皇家“冰酪”。后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制作技術帶回意大利。后來經過一步步地技術,成為現今全世界流行的冰激凌。

    除了冷飲,瓜果的食用也是古人消暑的重要方式。正所謂“浮瓜沉李”,李子甘酸,最為婦孺喜愛;瓜則主要指香瓜、甜瓜。現代大家喜愛吃的西瓜,來自西域,在秦漢之際最早在我國西北種植,五代時期才傳入中原。

    三、避暑度假區

    提到避暑度假區,一般總是跟皇家聯系在一起。比如最負盛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清代皇家避暑勝地。


    實際上,除了皇家園林外,還有很多避暑區也向民間開放,比如四大避暑勝地:廬山、北戴河、雞公山和莫干山,其中最出名當屬廬山和北戴河。廬山因為海拔高,雨量充沛,環境幽靜,大詩人李白的兩首《望廬山瀑布》就是在廬山避暑期間創所;到了近代,廬山更是成為政治人物避暑度假勝地。北戴河靠海,氣候濕潤,更是富商大賈、中外人士都喜愛的避暑區域。不過總地來說,避暑度假區還是有錢人才能享用的,畢竟在古代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也走不出方圓一百里的范圍。


    (作者:王維鈞,歷史學、經濟學科普作者)

    參考資料:

    《歷朝歷代如何避暑》·倪方六·《國學》

    《先秦漢唐時期的清暑生活》·柴海燕王克陵《中國文化研究》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

    轉載文章請注明來源公眾號ID及作者

    • 發表于 2016-07-18 00:00
    • 閱讀 ( 71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