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拖延癥”三個字長期欺壓在上班族白領們的頭上,給他們造成更嚴重的心理負擔,殊不知,拖延癥正在蔓延,像病毒擴散一樣,迅速少兒化,據去年發布的《2016年中國家庭教育焦點問題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孩子們的拖延問題,在一線城市占55.22%,二線城市占57.27%,三、四線城市占60.57%······

一半以上的孩子都存在拖延問題,連我都深受拖延癥的迫害!為什么那么多的人會患上拖延癥呢?原來啊,拖延癥只是一個表象,其根本在于:不敢面對問題,舉步不前。這種“不能向前,不能向后”的狀態,其實是屬于性格的不完善所表現出來的不良心理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消極的心理行為。

就好比一個生活場景:小孩子做作業,做吧,又不能保證全對,鮮紅的×會引來家長的訓斥,更會在小孩的心里留下這樣做不好的印象;直接不做,后果更嚴重,在家爸媽罵,在學校還要挨老師說。
所以經常是拖到不得不做的時候再做,甚至于以前還出現過同學們一起在快餐店趕作業的現象呢!做也是錯,不做也是錯,逼得沒辦法,只有逼出一條路來,那就是:拖下去吧!

其實,市面上很多關于拖延癥的書籍,都是如何去面對拖延癥、改掉拖延癥,而沒有究其內在,消除從小時候起、從小事情上引發的消極情緒。既然拖延癥是從一點點小事上慢慢浸透到我們的骨血里的,那么我們也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點點消除拖延癥,幫孩子慢慢建立積極的情緒體驗。

如何提升個人的積極情緒體驗,消除拖延癥狀呢?總的來說有以下三點:專心致志、勇者無敵和得寸進尺,這最后一點聽上去是一個貶義詞啊,但是,這最重要的就是最后一點,請聽我細細道來!
拖延癥:放馬過來吧!

第一:專心致志
時間是有限的,而人心是貪婪的,總是想要多多享用時間,很多人就喜歡同時干幾件事情,但拖延癥患者恰恰忌諱的就是這一點。同時做幾件事,沒一件事是做得滿意的,而當一個人專注于一件事情的時候,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福流。正常人當中,誰都不是千手觀音嘛。

第二:勇者無敵
有拖延癥的人性格里缺少一些勇氣,勇氣是一個人在后天的成長中不斷被自我激勵和他人認同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品質。所以家長朋友們要懂得時常表揚自己的孩子,給他從小樹立信心,也要教他去欣賞每個人身上的優點,不吝嗇夸獎身邊的朋友。

第三:得寸進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于1966年做了一個叫做“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心理學實驗:他們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
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這個實驗證明,我們最好從自己認為可以完成的事情開始,不要答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不要不尊重自己的意志隨意屈從,盡量答應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這樣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走上臺階的感覺,會讓一個人有價值感,自我效能感也會逐步提高。同時也會產生更多的類似于自豪、滿意、興趣這樣的積極情緒。例如今年先定一個小目標:賺他一個億!;)
只要遵循以上原則,時間長了,性格里的一些不完善的部分就會被修補,拖延癥患者就會越來越優秀,所謂的拖延癥自然就消失啦!
編輯:胡小雨
(作者:韋志中,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志愿者協會會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