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蠔,被譽為“海中牛奶”,因其營養價值之高,味道之鮮美,口感之嫩滑,受到食客的追捧。
但是,有一種生蠔在丹麥好像并不是那么受待見。
生蠔
4月24日,丹麥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發的一篇求助帖火了。
文中稱,目前丹麥被太平洋生蠔這一新物種入侵,肆意瘋長,對當地生態造成極大破壞。
這種生蠔叫做太平洋生蠔,原本是不屬于丹麥的海域的。因為沒有天敵,這種新物種入侵到丹麥這片樂土之后,簡直無法無天、肆意瘋長,對海岸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不僅如此,原本丹麥本土的Limfjord生蠔也因為被他們爭搶資源,數量急劇減少。
丹麥的科學家和漁民已經向丹麥自然保護局投訴很多次了,但是依舊沒有辦法處理這些棘手的“入侵者”。

太平洋生蠔這種新物種入侵到丹麥這片樂土之后,對海岸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丹麥駐華大使館 圖
對此,來自遙遠東方的神秘力量“中國吃貨”表示,“給簽證就行,蒜我自己帶!”
無獨有偶,最近幾年,亞洲鯉魚也瘋狂入侵美國五大湖,奧巴馬政府曾宣布,將斥資5150萬美元,防止五大湖遭到亞洲鯉魚入侵,如果有必要,還將會動用軍隊,計劃用25年時間建造堤壩攔住亞洲鯉魚,可是至今沒有見成效。
當地人已經想出了新的解決辦法,將中國列為出口國,緩解魚災。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人類活動尤其是貿易交流,打破了生物種群自然分布的地理屏障,有意無意引入不曾存在于本地的生物——這些生物就是外來物種。
有的外來物種可能不會造成威脅,如紅薯。但是有的外來物種就比較危險,因為可能會捕食本土物種或傷人,如來自美洲的擬鱷龜(也稱小鱷龜)和大鱷龜(也稱蛇鱷龜)。還有一些外來物種不僅危險,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存活,還能快速大量繁殖、打壓或消滅本土物種,破壞生態平衡,嚴重影響農業和林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這些外來物種就被稱為外來入侵種。

外來入侵種與本土物種之間會產生強烈的競爭,或捕食本土物種,或協助農業或者林業害蟲為非作歹,或和親緣關系近的本土物種雜交導致基因污染,或傳播疾病等等。這些入侵過程造成本地物種數量減少甚至滅絕,進而破壞整個食物網,影響本土物種之間千百萬年相互協調發展的生態。一旦發生生物入侵,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災害頻發、生態失衡,直至影響人類健康。
物種入侵現象不僅存在于國外,國內也有很多。
現如今“蔚然成風”的放生活動,尤其得到善男信女們的青睞。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外來物種入侵。例如,紅耳龜和羅非魚都是世界最危險100種入侵物種之一。
2015年,廈門南普陀寺就曾因為被放生的生物太多,嚴重影響了寺內水池內的原生動物生活,導致工作人員不得不人工捕撈外來物種。
圖:廈門南普陀寺人工捕撈外來物種現場
還有近年出現的牛蛙入侵事件,有研究指出,牛蛙的擴散是導致我國蛙壺菌擴散的重要原因。該病菌已經侵入中國特有種滇蛙、昭覺林蛙和大蹼鈴蟾以及云南臭蛙等本土物種中,加劇了我國本土蛙類感染該病菌的風險。牛蛙正成為威脅我國兩棲類、魚類和昆蟲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圖:被蛙壺菌感染的牛蛙
每次看到類似生蠔和亞洲鯉魚成災的新聞,許多中國網友都會感嘆,如此美味,我們正求之不得,何必大動干戈來消滅它們呢!對中國讀者來說,第一個想到解決的辦法就是“吃掉它”。
然而,如果放任物種入侵,它們擴散的速度是中國“吃貨”們跟不上的,只有正視物種入侵的嚴峻現實,才能保證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維護自然生態平衡。
作者:中國科普博覽部分文字取材于科普中國作品《小心牛蛙,請勿隨意放生!》《放生池魚龜成災,誰之傷?》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