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患了世界級絕癥“拖延癌”?是因為懶嗎?

    拖延癥,或許是近幾年最熱門的名詞之一,仿佛每個現代人都逃不出它的魔爪。

    △還有五天就是期末考試了,本來計劃每天復習三章的小凱,玩起王者榮耀根本停不下來,結果最后用一晚時間看完了整本書。

    △畫師小美接了個商稿,在截稿日的前一晚,還是把朋友安利的新番給看完了,然后熬夜畫到三點半。

    △老板要求十天后拿出最終方案來,小李想了九天還是沒想出好主意,最后一晚不得不熬夜拼湊了一份企劃。

    △為了督促自己學英語,小張下了一個每日背單詞打卡app,但是每天晚上喂貓、吃飯、打掃衛生、洗澡、洗衣服之后,總是就來不及背完打卡所需要的單詞數量了。

    有沒有覺得似曾相識?

    是的,拖延癥的“患者”就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絕大多數人,或者說幾乎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拖延癥的情況。

    為了如期完成工作,很多人會列計劃,將工作分成幾份,但最終的結果卻不甚理想。

    第一天:[先把一件與工作無關的私事處理完了]啊還有好幾天呢,明天再來補今天份的活吧。

    第二天:[對著第一天份的活發了一天呆]唉,昨天和今天份的活只能明天加油補起來了。

    第三天:[領導突然臨時安排了一項緊急任務]唉,前天、昨天和今天份的活只能明天加油補起來了。

    ……

    對于拖延,很多人都將原因歸結為一個字——懶。

    的確,幾乎跟“拖延癥”同時崛起,并被許多人自我確診的另一種絕癥,就是“懶癌”了。

    但有一些拖延癥非常嚴重的人,也并不懶,他們在遲遲無法開始工作或學習的同時,做了很多其他的事,并沒有閑著。

    所以,人有拖延癥未必就是因為懶,甚至可以說,大多數人拖延,都不是因為懶

    那么,拖延癥究竟都有哪些成因呢?


    病因一:只顧眼前

    魚與熊掌,無法兼得,人生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選擇。

    誰都知道飲食營養應該均衡,吃太多的肉不好,可是烤肉店永遠賓客盈門。人們常常會想,今天先吃一頓大魚大肉,以后再多吃蔬菜,可是既然今天會這么選,下次再面臨選擇時,也很可能又選擇了美味而非健康,于是有一些人就這樣有了大肚腩、高血脂。

    均衡營養帶來的健康益處,和多葷少素、燒烤煎炸對健康的損害,都是長遠之后才能看到的,美味的烤肉大餐帶來的滿足感卻是在咀嚼時就立刻浮現。

    未來的好處,在現在看起來,不那么吸引人。未來的煩惱,在現在看起來,也不那么可怕。這是一種人之常情。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普遍有一種“現時偏向型偏好”的行為傾向,簡單來說就是更傾向于獲得眼前的利益,有花堪折直須折,今朝有酒今朝醉

    拖延也是一樣,被拖延的任務往往是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才能完成的,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做好的事情很少會被一直拖延下去。

    完成一項艱巨任務所獲得的心理滿足和金錢報酬,都需要等到做完它之后才能得到。就算一直拖下去,最后真的搞砸了,后果也是要到截止日以后才會降臨的。可是,玩游戲、看電影立馬就可以得到快樂,做小件的其他工作也可以很快完成,于是在選擇“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時,就總是把復雜龐大的任務推到明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艱巨任務不斷地被其他事情“插隊”,就形成了拖延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心理學研究找來了一些孩子,他們可以立刻拿一份零食吃,也可以拿著零食忍幾分鐘不吃,這樣就能獲得兩份零食。之后長期跟蹤這些孩子,結果證明,在兒童時期能抵御眼前零食誘惑的孩子,成年后也更能不受短期的欲望干擾,去完成目標。

    解決方法:多想想自己為什么選擇做了這些“插隊”的事情,然后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不讓自己有拖延的余地。例如給電腦安裝定時關機的軟件,在關機之前一定要做完用電腦的工作,這樣就會自然而然地等到關機之后再去收拾房間了。

    病因二:興趣已死

    被一拖再拖的,往往是被安排、被指派的工作,要么是做完了就會得到獎勵,要么是做不完會有相應的懲罰。

    大量心理學實驗發現,人類存在一種“認知失調”,如果用額外的獎勵和懲罰去激勵人們去完成工作,那么人們反而更不愿意去做,就算應付完成了,工作效果也往往還不如沒有額外獎懲措施時的好呢。

    一項任務本來就是要做的,而且人們選擇職業時多多少少考慮了自己的愛好,所以原本對任務或許還抱有一絲興趣,可是一旦上司制定了什么獎勵或懲罰的規則,這項任務在人們心里就更加變成了一件“唉,好煩,不想做可是不得不做啊……”的事情。

    數十項獨立的心理學研究都證明了,獎勵和懲罰這樣的外在激勵,會削弱人們心里原本存在的內在激勵,也就是原有的對工作發自內心的興趣。

    最可怕的是,不光是老板安排的“做完有獎、做不完要罰”的任務令人感到乏味,如果給自己類似獎懲的心理暗示來激勵自己,也常常會收到反效果。給自己指派工作,會讓自己感到這任務“不是我自己想做,是為了獲得獎勵/逃避懲罰才被迫去做的”,于是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拖延也就隨之而來

    “寫完論文之后我就約三五好友去KTV玩個爽”、“做完這個企劃就去吃一頓犒勞自己”、“交稿之前絕不看電影”,這樣的想法很危險啊……

    解決方法:不要過多地想工作做完后會怎么樣,做不完會怎么樣,去做就好了,當你真正靜下心來沉浸在工作里面,任務就會不知不覺地逐漸接近終點的。


    病因三:恐懼失敗

    一項上世紀70年代由心理學家伯格拉斯和瓊斯設計的一項經典實驗,揭示了一種叫做“自我妨礙”的自我保護機制。

    在面臨某種重要的任務時,為了避免自己表現不佳,有些人會故意為自己制造障礙。這樣一來,如果沒有做好,就可以安慰自己“不是我能力不行,是因為缺乏天時地利人和”;而如果做得好,還可以想“看我多棒,即使如此我還是能做好”。這樣就能減輕失敗帶來的心理傷害,因為遇到障礙而失敗,總比“我已經盡了全力卻還是做不好”要容易接受得多。

    自我妨礙也能解釋部分人的拖延原因

    考前不復習,反而玩游戲,最后考得不好,不是因為我傻,而是因為我貪玩,萬一運氣爆棚,考得還不錯,那一定是我特別聰明,花比別人少的時間,還能得到和別人差不多的成績。

    實驗證明,“自我妨礙”是一種在人群中非常普遍的現象,無論男女都會有相當比例的人這樣做。在期末考試、競技體育、職場競爭等情境中,只要用成績、排名或中選/落選來對參與者進行評比,就很可能會有人做出各種各樣的給自己設置障礙的行為。

    當拖延成了給失敗提前找好的借口,“deadline才是第一生產力”也就變得易于理解了。

    解決方法:自我妨礙只能帶來心理安慰,而并不會讓最終取得的成績變得更好。正視可能面臨的失敗,積極努力地應對,反而可能結果超過預期。這樣的經驗多幾次之后,就能逐漸建立一種正面的反饋,讓人不再用逃避的方式去面對問題。

    病因四:千頭萬緒

    對于很多人而言,拖延癥都是從高中、大學階段開始出現,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嚴重。

    這是因為,小學、初中階段,我們要做的事很單一,那就是作業。即使是不同科目的作業,重要性、優先級也是相仿的。

    但是隨著人慢慢長大,要做的事情就變得越來越多,而且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有些至關重要,有些無關緊要,有些火燒眉毛,有些時間充裕。

    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地記清楚自己手頭全部的待辦事項,更別提按照截止期限和重要程度排好這些任務的處理順序。面臨冗雜繁多的工作,巨大的心理壓力會進一步加劇拖延——有時,只有一兩件事沒做,人就會打起精神來把它們消滅掉,有十件事沒做,反而只想癱在沙發上吃薯片看肥皂劇。

    解決方法:列出待辦事項清單,能有效地解決這種工作越多越拖延的困擾。

    至于先做什么工作更好,則是見仁見智的。有些人喜歡先做復雜的大項工作,以免做什么事的時候心里都惦記著它。也有人喜歡從小件的、簡單的工作入手,帶著成就感的愉快心情,更好地完成接下來的任務。

    • 發表于 2017-04-23 00:00
    • 閱讀 ( 910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推薦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