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40多歲的痔瘡病人,身體一直較硬朗,只是最近一年來時常會發現大便表面帶一些暗紅色的血跡,十人九痔嘛,他一直認為自己是痔瘡出血,所以沒太在意,直到一次偶爾做體檢,腸鏡發現直腸中下段有一個表面糜爛的腫物,幾乎占滿了腸腔,經活檢病理顯示是直腸癌。當醫生告訴他發現便血應該早些來做檢查時,他顯得非常后悔,長嘆一聲“不知道啊……”
你曾經大便中帶血嗎?你對便中帶血的癥狀了解多少呢?便血可能是消化道癌癥的一個征象,有時還是早期癌的惟一的征象。有的人一見便血就十分緊張,懷疑自己得了癌癥,憂心忡忡;有的人則相反,認為是痔瘡等一般小病,而不加注意。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對的,正確的態度是應及時就醫,弄清楚出血的原因。引起便血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胃腸道本身的疾病,例如胃腸道潰瘍和炎癥、腫瘤、痔瘡、腸套疊、寄生蟲感染、肛裂等。二是腸道以外的其他系統的疾病,例如血液病、急性傳染病、維生素缺乏癥、中毒或藥物毒性作用等。
醫學上將肉眼能見到的便中帶血稱為顯性便血,肉眼見不到的則稱為大便潛血。除滴在大便表面的血液之外,便血最常見的形式是黑便。消化道出血后,流出的血液在食管、胃及腸道內分解出鐵,與細菌產生的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鐵而呈黑色。一般認為出血量超過50毫升(一小茶杯)時就可出現黑便。如果長期出現黑便,說明胃腸道內可能有出血點,慢性失血從而導致患者貧血,免疫力低下。此時,應及時就診查明胃腸道內出血的原因并糾正貧血。大便潛血陽性時一般說明1天的消化道出血量已經在5毫升(一試管)以上了,而大便顏色可毫無改變。據統計無癥狀的大便潛血陽性者的癌腫發現率在1%以上。但需要提醒的是,潛血實驗弱陽性(檢驗單上一個“+”),并不一定是便血,飲食中的動物肉(主要是紅肉)、血(肉、血中的鐵同樣可以在人體腸道內形成黑色的硫化鐵)或服用含鐵的藥物,也可以造成潛血的假象,此時不用太擔心。
大便帶暗紅色血跡或鮮血時往往病變在下消化道(自小腸至肛門)。出現此癥狀常見的疾病有兩大元兇,即痔瘡和直腸癌。痔瘡:發病率極高,其便血發生在排便過程中或便后,血色鮮紅,血與糞便不混合;直腸癌:直腸癌是便血的常見病因,國外統計約占便血就診病例的30%~50%,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患者大便表面帶血及黏液,甚至膿血便為主要癥狀,早期可伴有便意頻繁,排便習慣改變,大便性狀改變,肛門墜脹感,不盡感。中晚期患者可有腹痛、腹脹等腸道不全梗阻癥狀,病情惡化可出現肝大,黃疸,腹水,惡病質等表現。直腸癌在發病早期缺乏明顯特異癥狀,和痔瘡的常見癥狀一樣都是便血,很多人受“十人九痔”觀念的影響,以為肛門出血、大便帶血就是痔瘡,致使很多直腸癌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所以,當出現大便帶血時,應立即到正規醫院專業科室就診,鑒別排除是痔瘡,是結直腸息肉,還是直腸癌?以免造成誤診、漏診,延誤最佳治療時期。
排查導致便血的元兇,醫生一般有最重要的“兩把板斧”。第一把板斧是直腸指診。由于國人直腸癌近75%為低位直腸癌,能在直腸指診時觸及。因此凡遇病人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形等癥狀,均應行直腸指診。指診是診斷直腸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可查出癌腫的部位,范圍,活動程度等重要的腫瘤信息,可指導臨床的進一步治療方案。直腸指診如此重要,但在實際中因為檢查不便和心理上難以接受等因素常常被病人忽視。病人缺乏知識和常識、醫生不加重視和掉以輕心,是直腸癌漏診和誤診率高的主要原因。第二把板斧是消化道內鏡。檢查時,在醫生的操作下胃腸鏡猶如長著眼睛的鞭子,像蛇一樣蜿蜒地進入胃腸道,將所看到的高清晰的圖像實時的展示在顯示器上,供醫生觀察。胃腸鏡對于小量到中等量便血病人的診斷很有價值。胃腸鏡的強大還在于它除了可“偵察”疾病外,還具有“現場辦案”的能力,可內鏡下直接止血,方法有電凝固、止血藥噴灑、硬化劑量注射、小血管鈦夾止血等。對以腸息肉等,還可“就地正法”,直接切除。
總之,便血是一種很常見的癥狀,發現時既不應該緊張慌亂,也不應該放松警惕,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通過醫生的“兩板斧”檢查,找出那個“幕后元兇”,得到有針對性的治療,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作者:馬建輝,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