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洋酒圖標上有什么秘密?

    導語:英國是紋章之國,不僅在古跡能看到紋章,大街小巷也隨處可見。只有貴族,騎士等一定社會等級以上的人才能使用紋章,這是一件很榮耀的事。

    下面的這幾瓶蘇格蘭威士忌可能是蘇格蘭威士忌中最為人所知的品牌了:Johnnie Walker,有人管他直接叫“約翰走路”,但更多的人卻是從那獨有的修長的方形瓶身而管他叫“方”,紅色的就叫“紅方”,黑色的叫“黑方”,綠色的叫綠方,一直到十八年藏的“金方”。

    紅方是Johnnie Walker銷量最大的一個品牌,每周生產300萬瓶運往200多個國家銷售。據說光各種商標標簽紙就多達三千多種,用量的不同,酒精含量的不同,加上在全世界各地販賣時根據當地法律所必須加上的不同說明文字和符號,防偽標示和防走私標示,這么多種的標簽紙大概確實是必要的。

    JohnnieWalker的有名可從圖1中紅圈內的特殊圖案得到證明——那是大英帝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標示,叫做“紋章”( heraldic emblem)。

    使用這個紋章就表示這是王室的御用品(Royal warrant),而且已有三年以上歷史。王室徽章的證明效力自然打得過吹得天花亂墜的廣告言詞。如果改朝換代,而王室還是使用這個品牌的,這個紋章就必須更改,換成新國王或新女王的紋章。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圖2是兩瓶1952年的“Vat 69”。左邊那瓶是年初的,上面的紋章是現女王的老爹喬治六世的紋章。同年2 月份伊麗莎白二世即位以后使用的紋章就改成了女王的了。文字也從“BYAPPOINTMENT TO H.M.KING GEORGE VI”(被喬治六世國王陛下指定)改成了“BYAPPOINTMENT TO 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被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指定)了。

    歐洲人在注冊商標上用紋章的不希罕,但沒有像英國人那樣熱衷的,而英國貨又以威士忌為最。看蘇格蘭威士忌的酒瓶,首先引人注明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紋章。

    紋章是從中世紀開始在歐洲發源的一種標示貴族身份的標志。紋章現在除了表示個人的身份之外,公司的標志也經常采用紋章的形式,比如常見的英國“三五牌”香煙上面就有公司的紋章。

    但是那種紋章并不是“原教旨主義”的紋章。西歐國家中君主制國家多于共和制國家,就是共和制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基本上也都是君主制國家,所以到現在紋章都還存在。而且歐洲人都喜歡紋章,但像英國人那樣現在還頑固堅持著原教旨主義紋章的國民倒也是絕無僅有。

    可以回想一下紋章全盛期的盛況。看過塞萬提斯的《唐·吉柯德》的人都會記得那個瘋狂的唐·吉柯德在和準備和羊群作戰時發出的囈語。

    唐·吉柯德把羊群看成了向他進攻的騎士,并且一一數落著那些騎士的名字和家族和戰績,幾乎花了整整四頁左右的篇幅。唐·吉柯德就是從那些騎士們的盾牌上的花紋來辨認騎士的。那些花紋就是所謂紋章。

    英國是紋章之國,不僅是在古跡能看到紋章,大街小巷什么地方的招牌和幌子上都能找到紋章。蘇格蘭人直到現在還堅持著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紋章傳統,有紋章事務所(Lord Lyon Office)專門受理有關紋章的事務。沒有紋章院(Collegeof Arms)的正式認可,不可以亂用紋章。只有貴族,騎士等一定社會等級以上的人才能用,所以能夠使用紋章是一件很榮耀的事。

    歐洲文明以外的國家中,就日本有類似于歐洲紋章的“家紋制度”,一般都是采用植物的幾何圖形。

    但和歐洲不同的是,日本是“家紋”,也就是說一個家族共用一個,根據那個圖案能夠判定的只是這屬于哪個家族。而歐洲的紋章則是以個人為單位,父子兄弟的紋章各不相同,看到紋章立即能判別這屬于誰。像圖2里面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二世父女的紋章就大不相同。

    熟悉紋章的人從各種紋章中不僅僅能讀出紋章擁有者本身的信息,而且擁有者的家族演變史都可以從紋章中讀出來,所以在歐洲特別是英國有一門怪里怪氣還挺有人氣的學問叫“紋章學”(heraldry)。

    我們就從現在在使用著的正式紋章中分量最重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大紋章(Achievement)開始來看這紋章到底是個什么東西。

    大紋章最中心的部分是描著花紋盾(Shield)。那面盾本身就可以作為紋章使用,經常被稱為小紋章,也是紋章的由來。在戰場上只要看見了敵手的盾,就知道你面對的是誰了,這就是西洋紋章因人而異的根本原因:在戰場上你在和誰家的人相殺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手的名字,是誰和你在相殺。

    先放下紋章的花紋來看看從小紋章構成大紋章的那些裝飾品。

    所謂大紋章就是小紋章加上裝飾品以后的東西。但那些裝飾品決不是可有可無或完全是出于美學考慮。那些裝飾品的使用是和紋章差不多的,表示了紋章使用者的階級層次,不能出錯,如有疏忽,“后果很嚴重”。

    首先是頂飾(Crest)和冠(Crown)和頭盔(Helmet)。這是從小紋章進化到大紋章時最早出來的東西。盾可以讓作戰的對手看清楚,但還有要其他人也能看清楚的場合。從十三四世紀開始在騎士中流行一種游戲叫做Joust,就是騎馬用長槍比武,看客不少,估計和現在的甲級足球聯賽差不多。

    這就給遠處的看客帶來了一個問題:因為騎士全身被胄甲包裹,看過去根本不知道是誰和誰在比賽?于是就在盾之外再加上頂飾,冠和頭盔。和個人單位的盾不同的是,頂飾,冠和頭盔是家族共通。大老遠一看就知道這是誰家在誰家在比武了,但是上場的是老幾,還得往前再擠擠看盾牌。

    因為頂飾是全家族通用,所以在家族背景的公司商標圖案上經常用到。特別是蘇格蘭威士忌這種靠家族之血凝聚起來的商品就更多了。請看“WHYTE & MACKEYS”的雙獅商標:

    這個雙獅牌的由來是WHYTE家和MACKEYS家的頂飾都是獅子,于是兩家的合資公司就以兩頭獅子作為商品標志了。

    那兩頭獅子腳下的東西在紋章里叫做花邊(Lace),是從將頂飾固定在頭盔上的輪子變形而來。而女王的紋章因為在頂飾和頭盔之間還有冠,因此就沒有了花邊。

    頭盔則是在大約十六世紀開始規定在使用上的不同:國王和皇太子為金色,面向正面;各種爵士為銀色,面向右面;騎士為鐵色面向正面,其余人等則為鐵色,面向右面。國王和貴族再加上各種冠。這樣一眼看過去就知道紋章持有人的社會等級了。

    從頭盔后面伸出來的像葉子樣的東西叫做披風(Mantling)植物葉子形狀的多,也有使用海藻葉子的。因為盔胄是金屬做的,陽光下面曬著,里面就像個烘箱,實在太熱,所以要在外面披一層布以防太陽輻射熱。這就是披風的來歷。

    擁有子爵以上爵位貴族的大紋章中盾的左右各有一個支撐,一般各家都是特定的動物或人物,偶爾也有用建筑物的。注意在紋章學里的左右是永遠是從紋章持有人的方位來說的,所以在觀眾看來是反的。在女王的紋章中右邊是象征英格蘭王家的獅子,左邊是象征蘇格蘭王家的獨角獸。

    盾的底下有個底座(Compartment),底座上有卷軸(Scroll),卷軸上有銘文(Motto)。卷軸和銘文沒有階級限制,所有紋章均可使用。女王的銘文是Dieu et mon droit (God andmy right,上帝和正義)。

    女王的大紋章上環繞著盾牌的是一個很罕見的東西,那就是嘉德勛章。這是嘉德騎士團成員才可佩戴的勛章。嘉德勛章最主要的標志是一根印有Honisoit qui mal y pense(Shame 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it.心懷邪念者蒙羞)的金字的吊襪帶。在正式場合下勛章佩戴者要佩戴這個吊襪帶。

    勛章怎么和吊襪帶扯上了邊?這不是在開玩笑,確實是吊襪帶。傳說1348年秋有一次愛德華三世在埃爾特姆宮殿與一位“索爾茲伯里女伯爵”跳舞時女伯爵的吊襪帶突然落下來了。許多宮廷貴人笑,而愛德華三世則將這根吊襪帶拾起系在自己的腿上,并當眾宣布“Honisoit qui mal y pense”。由此這句話就成了這枚勛章的銘文。

    嘉德騎士團是英國的最高榮譽,只有26名成員,團長為英國君主。所以這條吊襪帶全世界在用著的就只有26條。

    那么最重要的紋章圖形(Charge)呢?

    紋章最重要的部分是盾牌上面的圖案(Charge)。把圖四放大一下,我們來看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陛下的盾牌紋章圖案是怎樣構成的:

    有單一圖案的紋章,但很稀少,一般在長長的年月中由于聯姻,過繼的原因圖案變得相當復雜。以至于要把盾牌分成幾個部分才能說明問題。

    像女王的盾牌就分成了四個象限,和三角學的象限不同,紋章的象限是從觀眾的角度看過去以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次序為第一到第四象限,和書寫格式相同。女王紋章的第一和第四象限是“紅底三頭金色的獅子”,這是英格蘭的象征;而第二象限是“雙重紅框里的紅獅”,這是蘇格蘭的象征;第三象限則是“金色的豎琴”,這是愛爾蘭的象征。

    這面大紋章是伊麗莎白女王作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和“英格蘭王國”的君主時使用的正式紋章。女王所擁有的紋章不止這一面,除此之外還有作為“蘇格蘭王國”的君主時使用的紋章。蘇格蘭女王的紋章是這樣的:

    看過對英格蘭女王紋章的解釋以后,就會知道這個紋章和英格蘭女王紋章大同小異,只不過將蘇格蘭和英格蘭對換了位置。第一和第四象限現在是蘇格蘭的雙重方框紅獅,三頭紅底金獅被移到了第二象限。英格蘭女王紋章中在左邊次要地位的獨角獸現在被移到了右邊主要地位。一切在都說明:現在是蘇格蘭。

    紋章還少了嘉德勛章。因為嘉德勛章是英格蘭王國的勛章,使用范圍嚴格限制在英格蘭內,到了蘇格蘭就不能用了,所以圍繞盾牌的勛章使用了蘇格蘭的金薊勛章。

    英格蘭女王的紋章的頂飾是頭戴王冠的金獅。金獅是英格蘭,到了蘇格蘭也要換掉。現在作為頂飾的是頭戴著王冠的蘇格蘭紅獅。蘇格蘭紅獅還舉著劍和笏挑起一條橫幅標語“In Defens”,那是“In My Defens God Me Defend”(守護上帝之守護)的簡略。

    這個銘文有點怪怪的,總覺得放錯了地方。本應該放在英格蘭女王的紋章上,因為從宗教改革以后歷代英國君主都有個叫做“信仰守護者”的稱號,這個稱號的由來也充滿著英國式的幽默,以后再談。不知怎么回事英格蘭女王的紋章上沒有這句話,反而讓蘇格蘭的大紅獅子來打著這條標語。

    底座卷軸上的銘文是Nemo meimpune lacessit (No-one wounds me with impunity,凡傷吾者必受懲罰)。

    英格蘭在歷史上是極富進攻性的國家,而蘇格蘭則比較和平善良,不太給其他國家帶來麻煩,但紋章上正好相反,蘇格蘭紋章極富進攻性,溫良恭儉讓的倒是英格蘭紋章,也算“表面紋章”吧。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這兩個紋章好像都缺了樣東西。對,是缺了一樣東西:缺了威爾士。紋章上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都有了,唯獨沒有威爾士。

    這個原因是威爾士的級別不夠上紋章。大家說起英倫三島都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一起說,但其實有點不一樣。現在的伊麗莎白女王是英聯邦首腦,聯合王國女王,英格蘭女王,蘇格蘭女王等數不清的稱號,就沒有威爾士的。因為英格蘭和蘇格蘭是王國,而威爾士只是公國。

    問題還不僅只因為威爾士是公國,伊麗莎白二世的稱號中也不光是“女王”,她同時也是蘭開斯特公爵和諾曼底公爵。但是女王不是威爾士大公。從1301年開始英國就有了一個傳統,英國君主的長子為威爾士大公 (Duck ofWales)。

    關于這個傳統有個傳說,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為安撫反叛的威爾士人,答應給他們一個“出生在威爾士,肯定不會說英語”的大公,當威爾士人接受這個條件后,愛德華一世抱出了剛剛出生的王子,把威爾士人給弄了個目瞪口呆。這個嬰兒就是后來的愛德華二世。

    傳說的真偽已經不可考證,但是愛德華二世倒確實是出生在威爾士的Caernarfon。現在的威爾士大公是皇太子查爾斯親王。這就是歷代英國君主的紋章上都沒有威爾士的原因。

    英國君主的長子為威爾士大公,但也例外的。亨利八世的長子愛德華六世就沒有得到過這個頭銜。他即位時只有十歲,沒來的及去當。

    紋章就是一部歷史。個人的紋章能夠述說他的家史,當然英國君主的紋章就能夠敘述英國的歷史,英國君主的紋章基本圖案有過很多次變化,我們選幾個重要的片斷來看一看英國歷史上的那一瞬間。

    在1340年以前,英格蘭國王的紋章很簡單,僅僅為“紅底三頭金色的獅子”,這個圖案到現在還代表著英格蘭。但是到了1340年事情起了變化,當時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的母親伊莎貝爾是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的女兒,因此愛德華三世主張:“我有法蘭西王位的繼承權和法蘭西領土的統治權”,后來和法國打起了“百年戰爭”。

    愛德華三世同時也是蘇格蘭人的噩夢,蘇格蘭有一個現在還被認為是恥辱的“不名譽的42年”的說法,就在愛德華三世的統治期間。

    愛德華三世當然沒有能夠繼承法國王權和領土。當時的法國比英國要發達強大得多。但作為一種精神安慰,愛德華三世在自己的紋章上加上了法國王室的象征“百合花”,來宣示自己的權利。

    如果注意看愛德華三世的紋章還有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地方:法蘭西的百合花居然在紋章的第一和第四象限!也就是愛德華三世想說的是:“本王首先是法蘭西國王”。

    這個古怪的紋章在以后的250年一直被用著,到了1603年處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撒手而去,英國沒了國王。這時英國人把有英格蘭王家血統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請來同時做英格蘭國王。但英格蘭歷史上沒有叫詹姆斯的,所以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國王到了英格蘭就被叫做詹姆斯一世國王,其實就是一個人,這叫“同君聯合”(Personal Union),不同的政治實體,但領袖是同一人物。這種同君聯合在歐洲歷史上并不稀奇,希奇的是這位詹姆斯六世居然還同時繼承了愛爾蘭王位,在歷史上這叫做王冠聯合(Union of the Crowns)。

    國王變了,當然紋章也要變。作為英格蘭國王的詹姆斯一世就在自己的紋章加上了蘇格蘭和愛爾蘭,這就形成了現在女王紋章的雛形。

    到了安娜女王過世之后,1714年英格蘭又鬧“國王荒”。這次英格蘭人到漢諾威公國把他們的大公踅摸回來當了英格蘭國王,叫做喬治一世。一個德國人怎么就當上英格蘭國王呢?喬治一世和英格蘭有血緣關系,他的祖母是英王查理一世的妹妹,也就是那位同君聯合的詹姆斯一世的女兒。

    難道英格蘭王國就找不出比這個都出了五服的外國人血緣更近的王位繼承人了?倒也不是這樣,巧就巧在所有比喬治一世更近的人都是天主教徒,而英國人最不感冒的就是天主教徒。這不為了這件事到了最后愛爾蘭不是還要獨立嗎?

    為了說明他的由來,喬治一世把紋章改成了像圖12那樣。說句實在話,那位喬治一世對到這個小島國來做國王與其說是沒多大興趣,不如說是有點惱怒。

    為了出口惡氣,喬治一世把英格蘭和蘇格蘭放到了同一個象限,(“哼哼,擠死你們”)。然后在已經擁擠不堪的第四象限又加上一匹漢諾威王國的白馬和一頂皇冠。那是一頂什么皇冠?那是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冠,為了表明自己高貴的血統,和自己治下的那些土頭土腦的化外之民徹底劃清界限。

    喬治一世是英格蘭國王,但他不少時間還是回他那漢諾威老家。英國人叫做“國王不在”,其實喬治一世就是在英國和不在也差不多。喬治一世會說家鄉話德語,也會法語,就不會他的“國語”——英語。好在那些英國鄉下人好脾氣,有什么事貴族們商量著就那么辦了,據說這就是英國內閣制(Cabinet)的由來所在。

    后來又出了個喬治,這次是喬治三世。喬治三世是個明白人,知道宣稱對法蘭西王冠擁有權利其實是在瞎胡鬧,這樣就在1801年正式放棄了對法蘭西王冠和領土的追求,于是從自己的紋章上去掉了百合花,愛爾蘭也正式和大不列顛合并了起來。于是喬治三世的紋章上除了漢諾威的關系之外,其他部分和現在都一樣了。

    1837年即位的維多利亞女王標志著聯合王國和漢諾威王國“同君聯合”的結束,因為漢諾威沒有女王。所以漢諾威不得不從英國君主的紋章上去掉了。成了下面這副樣子:

    從此之后,英國君主的基本紋章就再也沒有變化過。最主要的原因是時代變了,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之后其實英國君主的稱號也還是有不少變化的,例如“印度皇帝”( Emperor of India)什么的,“英聯邦”(Commonwealth)成立之后,英國君主的稱號更是變幻莫測,但是在紋章上一概看不出來。不是殖民主義的年代了。

    說句題外話,1801年喬治三世在他的紋章上抹去了百合花,但是現在的英聯邦國家還有用百合花的,那就是加拿大。

    如果有一天魁北克終于從加拿大獨立出去了,估計加拿大政府首先要干的事就是把紋章改了它。

    大家都知道王室御用的威士忌酒瓶上面有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紋章,但那位女王的紋章也不止一個,用哪個也頗有點春秋筆法。一般是用女王的大紋章。但也有弄古作怪的生產廠家用其他的女王紋章。來看下面兩張照片:


    這幾種威士忌全是王室御用的,因此全有“BY APPOINTMENT TO HER MAJESTY QUEEN”的字樣,表示被女王陛下指定了的,同時就有了使用女王紋章的資格。但是仔細看看標簽上的女王紋章,卻不是像“Johnnie Walker”那樣的女王大紋章,而是圖8所示的女王作為蘇格蘭女王是使用的紋章。這又是怎么回事?

    這得從蘇格蘭人對英格蘭人的感情方面來說。從好的方面說,是這幾家廠家老板的蘇格蘭民族自豪感特別強,在他們眼里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僅僅是“蘇格蘭女王”,可如果就這樣再推定下去,這幾家廠家的老板可能是“蘇獨分子”也不一定。

    蘇格蘭從詹姆斯一世開始被英格蘭同君聯合統治,一直到1707年在安娜女王的治下正式和英格蘭聯合成立了“大不列顛”,蘇格蘭議會也就壽終正寢,獨立的蘇格蘭王國從名義上都不存在了,但是不認帳的“原教旨蘇格蘭人”并不在少數。

    名義是沒有了,但在意識上還是抱有強烈的獨立意識。有個挺有名的口號叫做“這是蘇格蘭的石油(It's Scotland's oil)”,這是蘇格蘭國家黨(SNP)在上世紀70年代對英格蘭“掠取”了北海油田的收入而喊出的“蘇獨”口號。恢復蘇格蘭議會的運動一直就沒有停止過,直到布萊爾掌權以后終于蘇格蘭人才又有了議會。

    這幾張蘇格蘭威士忌的標簽就充分反映了蘇格蘭人對“蘇格蘭女王”這一值得驕傲的稱號的感情。

    雖然這些年英國王室聲望不如以往,但英國人對王室的感情還是比較堅定的,所以除了表示王室御用的女王紋章之外,王室其他成員的紋章也被蘇格蘭威士忌使用。但既然是“蘇格蘭威士忌”,在使用時就會讓旁觀者會心地一笑。下面就是個例子:


    說起這個Lang兄弟公司的另外一個品牌大家都應該知道,那就是“CHIVAS REGAL”,中國人叫“芝華士”。前述這兩款都用了已于2002年3月以102歲高齡去世的現女王的母后的紋章,她的名字和女王一樣都叫伊麗莎白王。酒瓶上的圖案太小,我們看一張放大的:

    這位英國的老王太后,她的稱號本身就是一部大英帝國的衰落史:她是最后一任愛爾蘭王后,也是最后一任印度皇后。她雖然生在倫敦,但卻是蘇格蘭的豪族Bowes-Lyon出身,所以在蘇格蘭人眼里她是蘇格蘭的偶像。雖然皇太后因為她那生來的大小姐脾氣在不少問題上受到過外界批判,但在蘇格蘭卻是人氣絕頂。據說王太后本人不喝威士忌,只喝“Jin and Tonic”,但是威士忌廠家照用其紋章不誤。

    伊麗莎白王太后的紋章是把兩塊紋章合成了一塊紋章。紋章的右邊(從盾牌的持有人方向)是英格蘭王室的紋章,而左邊則是她家的紋章。王太后家的紋章很有意思,簡單明了:不是姓Bowes-Lyon嗎?Bowes的意思是“弓”,而Lyon的意思是“獅”,所以紋章的設計也就特別簡單,就是“弓”和“獅”。

    但是為了強調這個家族在蘇格蘭的地位,把獅和弓換了換位置:在紋章最重要的第一和第四象限是象征蘇格蘭的“雙重方框紅獅”,而不是在姓氏上排在前面的“弓”。這種圖解姓氏的紋章叫做“canting arms”,據說紋章中有大約五分之一是采用這種方法的圖案設計。

    這種有意無意暗示英格蘭是“外來戶”的做法并不限于蘇格蘭威士忌酒瓶的標簽。威爾士人也一樣。

    這是Burn StewartDistillers PLC的“黑王子”品牌的威士忌。


    “黑王子”(The Black Prince, 1330 /06/15– 1376/06/08)是對英王愛德華三世的王子,理查二世的父親Edward of Woodstock的稱呼。黑王子本人倒沒有當過國王,因為他比他父親還早死一年,所以王位就直接從他父親那兒傳給了他兒子。

    這個“黑王子”這個稱呼,當他在世時沒人這么叫,在黑王子死了兩百年以后才流傳開來的。一種說法是因為黑王子身著黑色的胸甲,第一次在戰場上露面時就威震四方。還有一種說這是法國人叫出來的,因為黑王子的作戰能力和他指揮的英格蘭軍的殘暴,所到之處給法國帶來的只是黑色的死亡,和那時流行歐洲各地的黑死病也沒什么兩樣。

    黑王子在英格蘭當然有極高的人氣。可是在蘇格蘭呢?如果留意圖23.里的黑王子愛德華的紋章,很容易發現那個英格蘭部分的“紅底三頭金獅”居然被蘇格蘭人偷偷地貪污掉了兩頭。你真的相信這只是不當心的“Mistake”?

    黑王子愛德華的紋章在英國不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吧:

    這個紋章和他的父王愛德華三世的(圖10.)是一樣的。但是在西洋父子不能用同樣的紋章,所以黑王子就在紋章上加了一個城墻的圖案(three-point label)。黑王子的這個紋章是很有名的,叫做“戰斗的盾牌”(Fighting Shield),曾讓法國人聞風喪膽。但是黑王子除了賭博和殺人之外也有另外一張面孔,這可以以他另外一張同樣有名的盾牌來說明:

    這面紋章的傳說就和前面的黑王子形象完全不一樣。傳說在克雷西戰役(Battle of Crécy)后,黑王子打掃戰場時,走到雙目失明還堅持上陣抗擊英軍的波西米亞國王約翰的尸體前,贊揚了約翰國王的勇敢以后,取下國王頭盔上的三根鴕鳥毛。

    后來加上波西米亞國王紋章上的銘文“Ich dien ( I serve,服務)”,形成了自己的另一面紋章。這面和平的紋章,黑王子自己倒不太使用,但以后的所有威爾士大公全部在紋章上用上了這個鴕鳥標記。請看現任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王太子的正

    • 發表于 2014-01-30 00:00
    • 閱讀 ( 1101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admin
    admin

    0 篇文章

    作家榜 ?

    1. xiaonan123 189 文章
    2. 湯依妹兒 97 文章
    3. luogf229 46 文章
    4. jy02406749 45 文章
    5. 小凡 34 文章
    6. Daisy萌 32 文章
    7. 我的QQ3117863681 24 文章
    8. 華志健 23 文章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