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寬袖子必然沾菜湯的值班編輯/馬馬馬
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個:古代人們的衣服袖子特別大嗎?特別大的衣服袖子可以用來裝一切嗎?
由于電視劇里掏袖子的人物一般都是廣義上的漢族,所以我們把“古代人們的衣服”范圍限制在“漢服”中。百度漢服,首先出現的很可能是各地高中成人禮上的“寬袍大袖,褒衣博帶”。
其實拖地大袖子并不是中國古代服飾中最常見的袖形,不光普通百姓一輩子也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社會,它出現的頻率也遠沒有電視劇里那么高。

●電視劇《大明宮詞》
除了拖地袖子,中國人還有什么選項呢?從歷代服裝的連袖廓形上看,袖子的變化多集中在袖底線的曲直、袖身的長短和袖口的寬窄上。根據《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的分法,可以把袖形粗略地分為寬袖、垂胡袖/琵琶袖、長袖/大袖、窄袖/小袖幾種。
作為“漢服中的漢服”,深衣大約春秋戰國時期,才從南到北流行開來。早期的深衣帛畫、木俑和實物,大多出土于楚墓,最常見的袖形并非寬袖大袖,而是復興漢服圈中相對小眾的“垂胡袖”。

●戰國 陳家大山楚墓帛畫
所謂“垂胡”,和胡人一點關系都沒有。《說文解字》中解“胡”為“牛頷垂也”,垂胡袖的袖身肥大,袖口收緊,腋部較窄,與牛脖子上下垂的皮褶形狀類似。
這種袖形不只屬于“制芰荷以為衣”的楚地,它在漢代繼續流行,直到清代,都是漢族服裝中常見的元素。

●牛脖子的“垂胡”
至于垂胡袖和琵琶袖到底算不算同一種袖形,學界還沒有定論。雖然明代以后的“琵琶袖”裁剪和楚墓文物有微妙差別,但總體看來,它們大袖身小袖口的形狀,沒多少變化。
其他幾種袖形,寬袖的特點是短袖筒、寬袖口,一般用于上層社會禮服;大袖/長袖的袖身極長,袖底線為弧線,兩手下垂時袖子可以著地;窄袖/小袖則以方便為主,外面通常罩有其他衣服。
●寶玉“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上層社會尚且沒有袖口一寬到底,平民百姓們,就更不可能穿又廢布料又累贅礙事的寬袍大袖了,所以,古人的衣服袖子都特別大,顯然
是錯的。
那古裝劇里的人經常會從袖子里掏東西出來都是假的?也不盡然,這是借鑒了古典小說的描述。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寶釵撲蝶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與戴宗見面,宋遞與吳用之書,“那人拆開封皮,從頭讀了,藏在袖內”;甚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時候,都要靠袖子救場:屠戶“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

●寶釵撲蝶
除去顯然不可能裝得下任何東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內藏物的,還剩寬袖、大袖和垂胡袖。
垂胡袖特殊的袖形,顯然可以容納香袋、手帕、幾枚小錢之類的小物件。至于寬袖和大袖,想放得下東西,必須要裝一個暗袋,從目前的出土文物來看,還沒有大開口的袖子里縫過暗袋。
不過,人們穿大袖衣服時,里面不可能光著身子露胳膊,外衣里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內藏物了。

●下半段封口
還有一種袖子,表面看起來袖口寬大,實際上開口只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縫合的。這種設計和服中也有出現,如果硬要塞東西進去,容量確實是夠的,只不過想原路拿出來,免不了
抓耳撓腮一番。
不過,出于美觀和方便的雙重考慮,袖子里能放的東西極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于掏出一錠銀子?除非你想買下整座客棧,古代生活哪里有機會花那么多錢。
參考資料:
1.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第一版。
2.劉樂樂,《從深衣到深衣制》,《文化遺產》,2914年第5期;
3.王峮英,《論楚文化對漢初服飾的影響》,《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10期;
李同同、高丹丹,《從連身袖形態看中國古代造物設計思想》,《美與時代》,2013年第6期。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