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陽自遠,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林文杰,航空航天科普作者)
火星——地球的姐妹

地球與火星
火星與地球同屬太陽系的類地行星,它是地球的近鄰。火星距地球最短距離為5500萬千米,質量接近于地球的11%,半徑約為地球的1/2,重力相當于地球的1/3,火星的太陽常數是地球太陽常數(日地平均距離上,大氣頂界垂直于太陽光線的單位面積每秒接受的太陽輻射)的43%。
火星的自轉周期約為24.66小時,與地球的24小時相近。火星的繞日公轉周期為687天(地球為365天),一個火星年相當于1.89個地球年。由于火星的自轉軸傾角為25.2°,與地球的23.5°類似,因而火星和地球在一年之中,都會有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
曾經的火星適合生命生存

遠古時期的火星,曾是一個氣候濕潤、生態環境較適宜生命繁衍的世界,大氣層也比現在稠密,表面曾出現過遼闊的海洋、星羅棋布的湖泊、涓涓流水的河流和洪水泛濫形成的沖積扇。各種理論研究表明,當時火星表面的水體總量,平均可覆蓋火星表面深達100米。然而,火星表面的水體有相當一部分通過大氣、電離層被太陽風吹走而丟失;另一部分,則可能以凍土和地下冰層的形式被保存了下來。
現在,火星表面幾乎沒有液態水的活動,人們只能看到它們的“遺跡”——在火星的北半球,裸露著干涸的海洋盆地、湖水蒸發后留下的各種鹽類礦物的小洼地和一些已經干涸殆盡的古河床。
如今的火星僅保留了一個稀薄的大氣層,其中的大氣成分組成以二氧化碳為主,占95.3%,其他微量氣體有氮、氬、氧、一氧化碳和痕量水蒸氣、甲烷等,火星的大氣壓是地球的0.6%~1%。這里的冬季最低溫能達到-125℃,夏季最高溫度僅為22℃,平均氣溫是-63℃。火星表面的風速極大,易誘發區域性或全局性的塵暴,相對于地球來說,這里可謂是“寒冷”“干燥”“貧瘠”“荒蕪”的代名詞。
火星探測原來是為了這個

移民火星是人類的夢想
目前,科學家們已多次召開“改造火星”的研討會,嚴肅探討了將其改造成“藍色行星”的可能性,提出了改造愿景、科學步驟和實施方案。要將火星再造成一個“地球”,首先要提高火星表面的溫度;其次,增加火星大氣的濃度,改變大氣組分;第三步,建立火星表面的生態環境;第四步是建立火星農牧業,解決糧食自給問題;第五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要建設能源和原材料供給相關的工業設施。等這些都具備了,就可以開始建設人類的生活基礎設施,實施火星旅游或移民了。
火星探測最主要的目標是什么?

首先,火星生命活動信息的探測,包括現在的生命活動信息、過去是否存在過生命、生命生存的條件和環境等。其次,關于火星本體的主要科學問題,如火星的空間環境、磁層與電離層的結構與特征,火星大氣層的成分、密度、結構與成因,火星的地形與地質構造特征,火星的化學組成與化學演化,火星的內部物理場與結構等。
火星作為距離地球較近的一顆類地行星,自古就有許多傳說。許多古文明都有相關的火星觀測記載,但對火星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是在望遠鏡被發明后。人類從1960年開始,才算真正進入火星探測的時代。
扒一扒這些火星探測上的歷史大事

火星探測器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角逐,人類火星探測的技術也越加純熟。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都是火星探測史的重要節點,也是探測技術的試煉與飛躍。尤其有一些事件,已被火星科學家們深深記住。
01
1960年10月10日,蘇聯發射了第一個火星探測器火星1A號,但以失敗告終。
02
1964年11月5日,美國發射了第一個火星探測器水手3號,但以失敗告終。
03
1964年12月28日,美國發射的水手4號升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成功飛掠火星的探測器。
04
1971年11月13日,美國發射的水手9號進入火星環繞軌道,成為人類第一個火星軌道探測器。
05
1971年12月2日,蘇聯發射的火星3號(包括軌道器、著陸器和火星車)成功進入火星環繞軌道。
06
1975年8月至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連續發射了兩個姊妹探測器—海盜1號和海盜2號,全部實現在火星表面軟著陸。
07
1997年7月,火星探路者號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
08
1997年9月1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了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09
歐洲在2003年6月2日發射了火星快車號探測器,但著陸器卻宣告失敗。
10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2003年發射了兩輛火星車—勇氣號和機遇號。
11
2011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了好奇號火星車。
可以說,火星是地外行星中“最耀眼的明星”,無論從探測次數還是認知程度來說,都是人類當之無愧的“寵兒”。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火星探測也終將為全世界人民做出自己的貢獻!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