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后,《華盛頓郵報》曾用大標題“勤奮的學生稱霸全球性考試”來表達對亞洲學生考試能力的驚嘆,同時這也是中國學生第二次獲得該項目的全科第一,至于米國的青少年們,早就不知道被甩到幾條街之后了。
一方面是出國的熱潮依舊洶涌,一方面卻是中國學霸讓美國堪憂,我們不禁想問,中西方學生的差異到底在哪里?難道真的只是如《華盛頓郵報》所總結的那樣不過“勤奮”兩字?

一、勤奮必不可少,但勤奮不分國界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其《異數》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這便是現今廣為流傳的“一萬小時定律”,如果你想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花費一萬個小時,若按照每天八小時,一周五天算,那就是五年。
《明朝那些事》讓當年明月進入了公眾的視野,我們都被他的文字所折服,卻鮮少有人關注過他11歲前已讀過7遍《上下五千年》,而后15年更是通讀各類明朝史料6000多萬余字,中國人講究厚積而薄發,大抵就是這個意思。經常會有人抱怨“明明自己已經很努力了,為何不見成效?”最好的回復是一句誕生于網絡的箴言,“你的努力還未達到拼天賦的程度,僅此而已。”

曾經一篇名為《哈佛凌晨四點半》的文章在各大論壇瘋傳,讓我們唏噓感慨,自嘆不如,雖然很快被辟謠有很多不真實的地方,但也足以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勤奮并不是中國人的特色,哈佛浩瀚如煙的圖書館藏,令人發省的校訓都是千真萬確的。成功的道路少不了勤奮的汗水,這道理人人都明白,謙遜的中國人總是用“無他,唯手熟爾”來表達自己成就的微不足道,或許我們比之西方人更能吃苦,但僅此一點肯定是不夠的。
二、歸根溯源是文化烙印的差異
心理學家對中西方學生學習差異的研究已經開展幾十年了,至今未發現明顯的證據表明兩類人之間存在著生理構造上的差異,因而相關的文獻資料大多集中在認知風格、學習風格或學習策略等方面,而這些因素最終往往會歸結到文化環境的差異上去。

學習風格的操作性定義和分類在不同的文獻中也存在些許差異,但研究結果大致是相似的,以場風格為例,中國學生更傾向于場依存型學習風格,而西方學生更多的則是場獨立型,場依存意為著高權威,即當學生碰到疑問時,往往以權威答案為標準,相對的,場獨立型學生則多會自行去尋求答案。看似當前中國推行素質教育是在鼓勵場獨立的發展,但事實上若放任學生自己探索確實有助于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卻也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重復性的工作上,而中國學生將這部分“省下來”的時間用在刷題上,能不見效嘛?
學習策略主要來自于后天的習得,因此群體方式的差異會更加的明顯。想必誰都不會陌生“三長一短選短的,三短一長選長的,實在不會就選C”,這種考試策略性的智慧恐怕在中國已經登峰造極,一方是針尖對麥芒有目標有方法的對抗,一方是打游擊式的滿地圖瞎跑,輸贏早已不再是對半開的格局了。

以上只能說是文化差異的表象,如果要歸根溯源,那么我們又一次有機會傲嬌地搬出“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了,是的,這就是歷史積淀的問題。中國自古重文輕商,當然現在反過來了,但留在人們骨子里的意識還沒有足夠時間調整過來,確切的說,我們以為我們奉行的是當代價值觀,但潛在執行的卻依舊是古代價值觀。“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便是自古讀書人的理想,想要出人頭地,想要光宗耀祖,想要流芳百世,只有一條道,那就是讀書,讀圣賢書,像韋小寶之異類只能存在于臆想,君不見中國人對讀書執念之深豈是其他民族可以比擬的。而西方尤其是美國,相對文明時間較短,發展時真正實現了“條條大道通羅馬”,各行各業都有一展前途的機會,才會形成對教育開放自由的風氣。
三、學霸的養成無外乎就這么幾點
如果用系統的方式去思考,無外乎是上述的基因和環境兩點。優生學的概念便是鼓吹基因對智力的影響,但高爾頓已經被批的體無完膚,到如今也沒有統計和邏輯推理作為數據的支撐。而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曾放出豪言“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讓我在這個環境里養育他們,我可擔保,任意選擇一個,不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華生無疑完全否定了基因對于人的影響。
那么,基因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到底如何呢?研究兩者關系的最好范式是雙生子,同卵雙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如果從小離散那就具備了不同的成長環境,可確定環境的作用,異卵雙生子具有不同的基因但在同一環境下成長,可確定基因的作用。想法固然是很正確的,但由于兩種類型的樣本量完全不成對比,分離的同卵雙生子樣本太少,根本不足以達到統計學基本評價標準,因此學術界尚無定論,恐怕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處于這種狀態下,但大致能夠得到的結論是環境影響是大于基因影響的。

如果華生活到現在,可能那句狂言就該換成“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放到中國去接受教育,少說也能輸出半打學霸”。既然當下的研究還無從去下定論,那么最保險最取巧的方式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哪邊都不說死,但是為什么總是拿勤奮作為唯一的理由?在歸因風格中,我們將勤奮劃為外在、易變、可控的因子,因為我們不能接受學霸是天生的觀念,一旦承認這一點,那就意味著不管做什么都只是徒勞,留給其他人的就只剩下絕望了。
科學的研究能夠幫我們找出現象背后的原因,但不能指出通往某個目標的捷徑,譬如學霸之路,運用研究的成果,能夠找出最適合的學習策略,能夠擬定最優化的學習計劃,但苦作舟,勤為帆仍必不可少。放下一步登天的幻想,拋開起起伏伏的困惑,做好八年抗戰的覺悟,從最簡單的堅持開始,有朝一日,學霸自然而成。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