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世界的古老傳說中,遠方有一口泉,曰青春泉(Fountain of youth),飲用其水或著沐浴其中即可重返青春。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這口青春泉,大航海時代,歐洲人來到美洲探險,動力之一就是尋找傳說中的青春泉。
1990年,《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人生長激素對60歲以上男人的效果”(Effects of Human Growth Hormone in Men over 60 Years Old)的文章,研究人員給12位60歲以上健康男子注射人生長激素(HGH),發現他們的肌肉體積和骨密度增加、身體脂肪減少。
HGH是一種肽類激素,可以促進發育及細胞增殖。這種激素在1920年左右就被發現了,但到1958年才被用于臨床治療,1986年禮來公司用基因工程方法制造成功。上述文章主要作者Daniel Rudman的研究方向是內分泌系統衰老和激素缺陷,他是威斯康星醫學院的教授,并在密爾瓦基退伍軍人醫院任職,因此他的這項研究除了拿到聯邦退伍軍人事物部的資助外,也獲得禮來公司的資助。
Rudman在論文的討論中提到,使用6個月的生長激素對凈體重和脂肪組織的影響可抵消10到20年老化影響。正是這段話讓很多人亢奮起來。
早在1889年,Charles Edward就宣傳注射豚鼠和狗的睪丸提取液能夠延長壽命,進入20世紀后,激素方面的研究進展吸引了抗衰老研究的注意力。Rudman的論文是第一次在人體試驗上得到有效的成果。長壽是幾千年來人類的夢想,現代科學出現之后,用科學手段和名義追求長壽成為一個聚寶盆,在很多人眼中,Rudman的文章成了巨大的商機。于是有心人將Rudman的那段話解釋成生長激素可以逆轉老化過程,一個龐大的抗衰老產業從此誕生。
1993年,美國抗衰老醫學科學院(A4M)成立,至今在110個國家和地區有26000名認證成員,A4M的核心理念就是Rudman的文章,認為青春泉就是HGH。雖然名字聽起來很響亮,但所謂抗衰老醫學并沒有獲得官方承認。
成為抗衰老醫學之父的Rudman則叫苦不迭,他從來沒有提出用HGH抗衰老,而且認為大量使用HGH會出現不可預知的副作用。但是在金錢利益的推動下,Rudman的話毫無作用。就這樣,Rudman不斷地徒勞地提醒,一直到1994年因為腦手術并發癥去世。
Rudman這篇被廣泛引用的文章只是一個臨床研究,不能稱之為臨床試驗。參試人員太少,只是通過在報紙上登廣告招募來23個人,隨機分組。此外其結果也受到質疑。例如2007年發表的斯坦福大學的一篇綜述發現沒有證據表明HGH可以延長生命,而且有很多副作用。這些研究遭到A4M和抗衰老產業的反擊,在他們的鼓吹下,被冠以抗衰老激素之名的生長激素銷售量快速增長,很多人每年花數千美元使用生長激素,醫生們也常常胡亂開生長激素的處方,各種生長激素類補充劑充斥市場。
隨著深入研究,生長激素的一些嚴重副作用漸漸顯露出來,包括腫瘤、心臟病、關節問題等,更重要的是,從2009年以來,研究結果顯示,生長激素水平高低與壽命的關系并不是之前想的那樣水平越高越長壽,很可能相反。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生長激素高水平者往往早逝,動物研究發現低HGH水平反而獲得長。
所謂抗衰老醫學和生長激素療法的理論基礎是生長激素水平越高越長壽,老年人生長激素水平下降,因此要補生長激素,使得體內生長激素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如果上述說法得到證實,抗衰老醫學和圍繞生長激素的數十億美元的龐大產業就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而且是害人的偽科學。
越來越多的研究不斷地證實著這個結論,發表于《Aging Cell》4月刊的最新研究是對抗衰老醫學和生長激素產業的沉重一擊。
這項研究是關于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水平的,因為HGH的效應是通過促進身體合成IGF-1等激素來實現的。這是一項長期跟蹤研究,跟蹤184位90多歲的老人11年,發現血液中IGF-1水平和壽命有直接關系,IGF-1水平越低,壽命越長,具體到每毫升血液中IGF-1少1毫微克相對于多活一個禮拜。
低IGF-1水平對癌癥病人尤其有幫助,跟蹤三年后,75%的低IGF-1水平的癌癥病人依然存活,高IGF-1水平的癌癥病人的存活率只有25%。這個結果從另外一個角度證實了生長激素療法可能導致腫瘤。
這項研究結果和之前的一項研究結果相符,那項研究發現很多百歲老人有一種基因缺陷,使得他們的IGF-1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Cell Metabolism》近期發表的一項18年跟蹤研究,發現那些吃大量動物蛋白導致IGF-1水平的50到65歲者死于腫瘤的風險增高4倍,總死亡的風險增加75%。
這幾項研究揭示抗衰老激素很可能是無稽之談。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HGH、IGF-1與壽命及疾病的關系相當復雜,遠沒有到定論的程度,但可以下結論的起碼有一點:我們對人體的機能的理解還很淺薄,人體的機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聰明。
從生長激素的角度,隨著年齡增長,生長激素水平下降很可能并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人體為了避免老年疾病比如癌癥等慢性病的必要手段,是人體的一種自身抗病能力,換句話說,是人體自身的抗衰老機制。因此,所謂的抗衰老醫學和生長激素療法是反其道而行之,它破壞人體自身的抗衰老機制,其結果自然是不僅不能延長壽命,反而能減少壽命。
過去幾十年,類似的教訓很多,雌激素療法是另外一例,還有許多打著科學旗號的營養保健品。無論中外,最大的問題在于保健這個概念,認為需要吃某種或某些保健品來幫助身體去病延年,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保健的出發點不應該是補,而應該是發,讓你的身體充分發揮本身的保健能力。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