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吃不吃狗肉,跟祖先有關?

    自從廣西玉林的狗肉節被捅到網上,都成了一年一度的嘴炮話題。支持者們準備甩開腮幫子啖荔枝、吃狗肉,動物保護人士則在網絡上抗議、高呼“可以不愛,請別傷害”;吃狗的指責反對者矯情、專橫,反對吃狗的指責狗肉節喪盡天良(少數朝鮮族同胞抵制玉林狗肉節的原因是認為那種做法不好吃)。

    吵到最后,連人大教授周孝正也只能出來打醬油,說:“保護動物應成為每一個公民的責任,但同時也要尊重每個人正當的飲食需求。”

    壹讀君認為周教授的發言效果,基本等同于壹讀君啥都不說。

    肉食提供的豐富蛋白質和能量,幫助人類進化成了地球最智慧的生物。不過,什么肉能吃,什么肉不能吃,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后,就有了各種不同的禁忌,而這些禁忌的產生原因,則是五花八門。今天壹讀君就聊一聊,為什么我們對吃肉有那么多禁忌。

    “汪星人這么萌,你怎么下得去口?”

    “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是反對吃狗肉者的最主要理由。但如果從傳統上說,東亞民族,包括中國、韓國、日本、越南,對吃狗都并不忌諱。

    至于現在提起東亞吃狗肉就驚詫莫名的歐洲友邦,他們也曾經把狗肉當過美食。羅馬時代,巫師會把狗肉當做宗教象征吃下去,法國巴黎人在19世紀還能在街頭的商店買到狗肉,到今天,瑞士萊茵河谷地區,仍有一些居民保留著吃狗肉的習俗。

    但是總體而言,吃狗肉已經越來越成為少數派,因為大部分狗都被當做寵物飼養。寵物已經超越了動物的屬性,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狗被作為了家庭的一份子,是情感伴侶,而非肉食或役使工具。

    所以你見到遛狗的街坊,只能夸“你的狗好漂亮”,而不能夸“你的狗看上去很好吃”,更不能默默念叨 “一黑二黃三花四白”。

    情感產生的肉食禁忌,只有到人類社會生產極大豐富,能夠僅僅為了情感而飼養動物的時候才能產生。在這之前,對狗肉的禁忌卻并非來自情感。

    比如滿族人不吃狗肉,是因為他們的民族傳統。話說當年努爾哈赤還沒成為高富帥前,曾被明朝兵馬追殺躲進蘆葦叢。敵人放火燒蘆葦,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跟隨他的大黃狗跑去水邊沾濕身體,在他身邊來回打滾,使火焰不能靠近。努爾哈赤逃過一劫,但黃狗累死了。因此他立下規矩感謝“義狗”,號令本族人民尊待之。

    而漢族也有未曾生育的婦女不能吃狗肉的習俗,理由是狗肉不潔,吃了會導致孕婦難產。

    神圣的動物,和骯臟的動物都不能吃

    飲食文化跟自然條件、社會環境等密切相關,對于肉類的禁忌則受到民族與宗教傳統的影響。

    首先,有些肉食禁忌源于獨特的動物崇拜和圖騰崇拜。

    中國的藏族在飲食中忌諱吃魚,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是,這種禁忌跟苯教"三分世界"(上指天,中指空,下指地)和"萬物有靈"的思想有關。

    在苯教的信仰體系中,“魯”是住在地下的神,它隨時可變為蛇、魚、蛙,主管雨水冰雹;是財富之象征,多種疾病之根源。如果捕殺了化身為魚、蛙等水族的“魯”,就會受到懲罰;而救了即將被殺的水族,則會得到福報。

    《西藏王統記》中就有記載故事說,吐蕃贊普因看到魚尸而得病,王妃也因吃魚得病,以此說明打破禁忌是要受到懲罰的。壯族的一部分地區曾把狗作為圖騰,因此那些地區的人們忌吃狗肉。

    還有一些肉食禁忌源于對食材的厭棄。比如眾所周知的,《古蘭經》中說“禁戒他們吃污穢的食物”,這些禁戒包括未經屠宰而自死的禽畜、動物血液和豬肉,認為它們是不潔之物。

    而臺灣高山族的一些人相信,如果小孩吃了山豬肉,打獵時就會懼怕山豬;而吃了山羊肉,就會喜歡攀爬懸崖,有墜崖喪命的危險。

    價值決定命運,肉食動物也有成功學

    在宗教禁忌之外,更多的肉食禁忌,其實是一種利益算計的產物。

    在人類早期,馬肉是重要的肉食來源之一。而到了文明時代,古代中東帝國和羅馬人都將吃馬肉作為禁忌。中世紀的教皇還下令基督徒禁止食用馬肉。

    而到了19世紀,歐洲人又開始對著馬肉大快朵頤,以至于法國和@belgium@的城市到處是馬肉餐館。

    美國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在研究吃馬肉的歷史后,提出了動物“額外用途”理論,指出飲食禁忌的形成其實是一種收益最大化的結果。這是什么意思呢?他提出了一個命題:如果一種動物活著的時候比死了更有價值,它就不會被吃掉。

    游牧民族對馬肉的禁忌,比農耕民族更少。亞洲中部和北部的游牧民族,都將馬肉視為不可或缺的應急食品,也是慶典上的盛宴食材。

    而對緊靠這些游牧民族的農耕文明來說,他們有稠密的人口,還有很多牲畜要飼養。馬對牧草的消化效率,只有牛羊的三分之二,而且作為一種好動的動物,它消耗的熱量更大。飼養成本昂貴的馬,是為了拉車和戰爭,用來當食物實在太劃不來了。

    再比方說牛,從生產的角度來說,用谷物飼養牛的話,90%的熱量和80%的蛋白質會被浪費掉,吃同樣多飼料的奶牛,卻能轉化出多六倍的可食蛋白質,而且牛還可以耕作、牛糞可以做燃料。隨著人口增長,肉食來源有限,吃牛肉就越來越成為賠本的事,于是在古代中國和印度,都有過對牛肉的禁令,而在印度,由于摻入了更多宗教因素,“不吃牛”的習俗變成了對神牛的崇拜。

    雖然人類是雜食動物,但我們的飲食原則,是要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大的熱量回報,這就很有可能導致一些維持平衡的措施。比如豬,它也是雜食性動物,會吃蔬菜、谷物和瓜果,擠占人類的食物,在蔬菜瓜果比較稀缺的地方,比如亞洲內陸,飼養牛羊這些吃草的動物就是明智的選擇。因此有學者說:“禁忌某種食物,實際上是為了更平衡地獲得蛋白質的供應”。

    所以,吃不吃什么肉,在今天,可能是感情和信仰問題,而追溯這些禁忌的起源,都跟人類的歷史有關,也就是說,跟你的祖先有關。

    • 發表于 2014-06-12 00:00
    • 閱讀 ( 766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