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周濤是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互聯網科學中心主任、《環球科學》專欄“大數據科學”作者,他同時也是暢銷書《大數據時代》的譯者)
傳說四五千年前,古巴比倫人就利用星座占卜,預測命運。這種占卜的方法,跟中國古代的紫微斗數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根據被占卜者和星體運行的關系,占算他一生各方面的運程。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大數據委員會主席車品覺,就是香港紫微斗數大師王亭之的弟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車品覺曾說,“紫微斗數和大數據分析在方法論上是相通的”——我們也來試試,能否用大數據的方法分析星座。
這篇文章要討論的是,星座對我們工作和交友的影響。兩年前,有一個招聘啟事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啟事明確要求,“設計師”必須是處女座的,“業務員”不要雙魚座的。在日本和韓國,星座在招聘中的影響比中國還大,很多企業都會把星座作為一個參考項。杜甫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可見有些星座是老死不相往來的。在百度百科能下載到一張星座交友指數表,根據那張表,作為一個白羊座的男生,我應該追求獅子座(97分),躲開摩羯座(43分)的女性。
星座對工作和交友到底有沒有影響呢?很多人,尤其是捧著一本《環球科學》的讀者,第一反應肯定是“沒有”!但也有一些似乎可以支持反方的證據:首先,拉塞爾·福斯特(Russell Foster)和利昂·克賴茨曼(Leon Kreitzman)在《生命的節奏》(Seasons of Life)一書中,列舉了很多不同月份出生的人在壽命和特定疾病患病率上存在差異的例子,這說明星座不同的人,有可能在生理甚至性格上天生不同;其次,哪怕星座交友規律開始是荒謬的,只要很多人相信并按照這個規則行事,譬如白羊座男生都追求獅子座女生,那么這個規則會獲得證明并且變得更加可信——這就是社會學中有名的“皮克馬利翁效應”,一個預言,自己證明了自己。
電子科技大學的高見博士分析了一家互聯網企業16 254名員工的績效記錄,其中12 632名員工有生日信息。分析顯示,星座和績效表現沒有統計上的關聯性,即便分了業務部門,也沒有顯著關聯。所以,在招聘和人力資源管理的時候,我們不必太關注員工的星座了。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黃俊銘博士和電子科技大學王文強合作,研究了微博交友行為和星座之間的關系。他們分析了573 795名微博用戶,這些用戶既填寫了生日,又標注了星座,而且這兩個數據都是相匹配的。他們發現,有些用戶間的互動關系非常頻繁。于是,他們研究了互動次數超過一定閾值的用戶,結果顯示,每個星座的人,都特別強烈地傾向于和同星座的人頻繁互動,而對其他星座的人并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趣。
王文強把自己計算的結果告訴了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喬恩·克萊因伯格(Jon Kleinberg)。克萊因伯格很好奇,這種結果到底是因為大家喜歡和同星座的人交朋友(星座同配),還是因為人們喜歡和自己生日相近的人交朋友(生日同配)。在他的建議下,王文強畫出了不同星座與生日用戶間的互動關系曲線。曲線的橫軸表示生日,縱軸表示該日出生的人關注巨蟹座用戶的傾向。如果兩個用戶之間的互動頻率隨著生日接近而連續增加,我們應該觀測到類似(a)圖的曲線,最高點應該出現在巨蟹月的正中一天(7月7日),因為這一天到巨蟹月所有30天的平均距離最短。如果星座同配性確實存在,那么我們應該觀測到(b)圖的曲線,因為巨蟹月出生的用戶與其他巨蟹座用戶的互動更多,而與非巨蟹座用戶的互動較少。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對于所有的星座,都出現了(b)圖的曲線,可見星座而非生日是決定性的因素。

對于星座的研究,科學家大多是出于好奇,而不是認為“星座也是一種科學”。雖然目前相信“星座學說”的人不在少數,但顯然,所有“星座學說”認為的那些“特別匹配的關系”都不存在,更不存在星座與星座之間的那種細膩微妙的浪漫情懷或輪回恩怨。我們喜歡和同星座的人交友,不過是“臭味相投”的一種表現,或者“對自己的愛”在他人身上的投射。
星座性格的描述往往也曖昧寬泛,而讓所有人看起來都覺得正確。例如白羊座的男生被認為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我覺得簡直說到我的心坎了,但是,不是白羊座的你們呢,就不喜歡自由了嗎?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