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幻想過自己的未來,不過,只有部分幻想能起到激勵作用。錯誤的幻想方式,很可能會讓人更加沮喪,更提不起干勁。
什么樣的人容易處在“受激勵狀態”呢?那些相信自己具有足夠能力,能夠成功做到某事的人,術語叫“高自我效能(high self-efficacy)”。他們視失敗為成長機會,相信經努力可得成功,擁有更多動力和毅力。

要想達成目標,“自我效能”必不可少。一個發自內心認為“我做不到”的人,是不可能高效行動,為理想不懈奮斗的。而正確的幻想方式,恰恰有助于構建自我效能感。
首先,幻想的方向要是“自己成功后的收獲”。有人以為幻想“失敗后的慘狀”能“鞭策”自己,結果卻是讓自己陷入焦慮、沮喪、甚至恐懼的負面情緒中,這種“意志力低下”的狀態一點兒也不適合奮斗。要激勵小孩念書,說“等通過努力解出這道題,你的數學能力就又提高了”,和說“這道題再做不出,看我不揍你個桃花朵朵開”,會引起截然不同的對未來的想象。如果你正試圖減重,偶然大吃一場,也不要立刻在腦海里想出自己因為一塊蛋糕一瓶可樂就長出渾身脂肪——有句話說得好,“如果羞愧管用,就不會有胖子了”。不如幻想自己下一次成功抵抗了食物誘惑的模樣,提升“我一定會成功減重”的信心,下一回才能繼續堅持“管住嘴,邁開腿”。
其次,幻想中的未來要比較切合自身實際,比較不受外界因素制約。 “跑完馬拉松全程”跟“與湯唯約會”兩個幻想,顯然前者更可能通過個人努力達成。要知道,自我說服并不那么簡單,而是一個相當反復的過程。如果好幾次都無法達到原定目標,失敗就會一次次地降低自我效能,最終讓人灰心喪氣,覺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成功。
很多拖延癥患者的問題,也在于“錯誤的幻想未來的方式”,比如幻想“在死線前一天效率高漲心無旁騖地完成工作”。這種幻想純屬“計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你怎么知道到了死線那天不會突然有其他緊急代辦事項呢?又怎么知道在死線臨頭的恐慌狀態下,你能比平常做得更快更好呢?大部分人最終會痛苦地意識到,為完成任務而留下的時間根本不夠用,于是只好草草完成一個自己不滿的成品,結果加深了“我老是拖到最后一刻”、“我就是沒法子做好”的印象。這種計劃謬誤的解決辦法有二。一是記錄一次成功完成工作的實際流程,在每次幻想工作計劃之前回顧一下。二是“替別人做規劃”,想象自己是在為一個能力與自身相仿的“其他人”列工作計劃,或者請了解你的朋友同事幫你擬定。
另一個技巧是,想象出的未來越具體越好,越“可視化”越好。大腦相信“眼見為實”。如果你能切切實實地看到一個讓你自豪的“未來自己”,你就會更關心、更喜愛這個“未來版自己”,也更愿意為之犧牲奉獻——比如忍耐運動時的酸痛,或付出意志力專注事業。從這個角度說,不妨用photoshop等作圖軟件作出一個“理想版自己”,然后把這幅“理想肖像”放在錢包、手機壁紙、開機畫面……一切你能隨時看到的地方,好時時提醒自己目標所在。
還要注意一點,幻想能幫你邁出第一步,但要當心一個陷阱——大腦很容易將“已立下目標”幻想成“已達成目標”。占了自習座,不等于學習一整天。翻開一本書,不等于讀完一本書。打開office,不等于工作已完成。在我們下定決心出發的那一刻,放松感和控制感隨之而來,要是沉迷于幻想帶來的這種“感覺良好”,沒有“趁著干勁十足”立刻開始執行計劃。最終就可能歡歡喜喜地玩了大半天手機,該做的事情還是毫無進展……每一次這樣的“放棄”,都可能讓我們跌入“自責-放縱-更自責”的死循環中。要打破循環,就得將誘惑放在視線之外,把目標時時擱在眼前,想放縱時說服自己遠離誘惑,想放棄時說服自己至少挺過第一波疲憊。
如果獨自幻想太過單薄,獨自奮斗難以堅持,那就跟同樣渴望達成目標的朋友結成互助小組吧。比起做正確的事”,人類更喜歡“跟同伴做一樣的事”。正因如此,行為習慣不論好壞,都能像傳染病一樣在人群中“傳播開來”。跟正確的人在一起,才能做出正確的事。
最后,雖然已經盡可能地幻想一個“成功的、符合實際的、具象化的未來圖景”,但在實施過程中,“失敗幻想”還是不時地在腦中閃現,又該怎么辦呢?
必須承認,“不去想失敗”是很難做到的。即使是勞倫斯·奧利維爾這樣的偉大演員也有被失敗嚇住的怯場時刻。你越是想壓抑一個想法,那個想法就越是頻繁地出現在腦中。關鍵在于,不要追逐“失敗幻想”,但也不要想著“根除”它。只要把這種念頭當成通往目標之路的一部分——相信它們會自然存在,也會自然消退。允許“失敗幻想”不時出現,但拒絕讓它們阻礙你前進的腳步。
網上有個新造詞叫“行而上”——you can you up。實際上,“相信我行”確實能帶來更多的“迎難而上”。當然,并不是每一次“迎難而上”都有美好結局。如果光是幻想“我行我可以”,卻不把幻想帶來的動力用在不懈練習、挑戰極限上,那么也不足以達成目標。美國八年級學生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擁有強大自信,但是在數學測驗上的得分,卻不如沒那么自信的亞洲學生。幻想美好未來,能給你一個最初推動力,但從這里開始的千里之行,還是得一步一印,始于足下。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