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減肥,我們最常聽到的話可能是:
哇靠!這個月我又胖了XX斤!不能再吃宵夜了!
天哪!又胖了,怎么就瘦不下來!
哎呦,我實在是減不下來,怎么辦?
......
也有可能是:
這么多好吃的,算了,先不減肥了,吃了再說。
看來我真的是天生的“胖種”,怎么瘦呀?
尼瑪!這稱是不是有毛病?
停一下!當有人大聲說出最后一句話的時候,是否是真的稱不準?還是他/她不承認自己真的胖了?

【體重并不是一切】
放在幾年前,答案或許還是模棱兩可的,因為傳統的體重秤最常見的問題就是體重測得不準,而人們也習慣用那些體重數據來評判一個人的胖瘦與否。
但是放在現在,這個疑問就不存在了!因為,智能稱時代已經到來!
你可能要問:智能稱這么神奇?還是另有原因?
實際上,一個人減肥,會大幅度降低卡路里的攝入量。最初體重會有所下降,但是身體的機能在適應之后就會忍受這種饑餓狀態,從而保存住足夠多的脂肪。當減肥的人不再節食時,他的身體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還會被“饑餓”,所以就會儲存比以前更多的脂肪來進行過渡適應,這就是越減越肥的原因。
同時節食或者服用減肥藥物,身體消耗最先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所以很多通過節食和減肥藥瘦身的人身上很多橘皮組織,摸起來肉是軟軟的,由于肌肉減少,導致基礎代謝率進一步降低,身體熱量無法進一步消耗,又會轉化成脂肪保存下來,最后只要稍一恢復飲食,身體馬上又肥胖起來。即使一直保持節食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基礎代謝率在持續減弱,過了30歲以后就變成無法逆轉的顯性肥胖了,并且會成為誘發一系列慢性病的基礎。而且只關注體重數據的人可能不能理解,為什么一個體重120斤的女性身材可能和一個體重95斤的女性身材一樣,那是因為肌肉的重量遠超過脂肪的重量,但是這類女性身材柔和,皮膚富有彈性,即使放開飲食身體也能消耗多余熱量不至于轉化成脂肪存積。
所以,說了那么多,對于減肥者來說,不能只盯著體重數據!
【更多數據指標】
對于一個正在減肥的“胖紙”,除了體重,還應該關注哪些數據呢?
a、脂肪率,要看脂肪在自己身體里所占的比例。脂肪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基礎代謝率越低,身體越容易將未消耗的熱量轉化成脂肪,導致身體進一步發胖,所以脂肪率是比體重更值得關注的數據。
b、肌肉率,肌肉率越高的人體重越重,但是身材卻更好,所以看到體重超標不要擔心,要同時配合看肌肉率的數據,肌肉比例越高,基礎代謝越旺盛,不用擔心因為飲食導致的肥胖。
c、內臟脂肪率,這個比例高導致兩個后果,一是促進了皮下脂肪的累積,導致體重反彈;二是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導致一系列慢性病的后果,比如脂肪肝、高血壓和糖尿病。
d、BMI指數,這是比體重本身更能顯示身材胖瘦的指標。
……
一些傳統的體脂儀也能測出來這些數據中的某一項或幾項,但是在使用中還是有很多不便:
1、傳統的體脂分析儀使用非常復雜,首先要在設備上按十幾次按鍵才能完成一個用戶的身高、性別和年齡的輸入。同時每次檢測前必須要先選擇自己是哪一個用戶,否則得出的數據是錯誤的。
2、設備只提供數據,而且只能存儲一百組,如果想了解自己數據的含義以及是否正常,必須抄寫下數據然后上電腦通過互聯網查詢,非常不方便。
3、了解數據后也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無法形成閉環的服務。

而新型的智能體質分析儀,不單單能測出你身體的10項體征數據,結合線性化的數據表現方式,為你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所以,它不是在用一個點或者幾個點的數據來表示你的胖瘦問題,而是在連續的檢測過程中,讓我們自然而然發現的是一種體征數據的變化趨勢。
而正是這種趨勢,可以讓那些曾經只盯著體重的人們,往稱上一站后,再也不會有所僥幸的說道:
尼瑪!這稱是不是有毛病?(因為測得是10項數據!不可能一項都不準吧~)
而是會說:
好吧,我真的該減肥了…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