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有人會中暑?

    【什么是中暑?】

    中醫的中暑:按著我國傳統文化,暑月指夏至后到立秋前的這段時間,即北半球最熱的階段。以我國傳統醫學中醫的說法,中暑是指在暑月人們由于高溫等引起的“傷寒”,也就是一切表現為發燒的疾病。如《素問 熱病第三十一》說:“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

    從病因上來說,《景岳全書》說:“暑本夏月之熱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中暑而病者”就是現在我們說的中暑,也叫“陽暑”。“因暑而致病者”則是指針對熱所采取的一些寒涼措施適當導致的疾病,比如因為熱穿的太少、晚上蓋得太少而感受風寒,即夏天感冒;或者因為熱,吃得過于寒涼而導致的腹瀉等,也叫“陰暑”。

    治療方面,則沒有一定之規,辨證論治,大致與中國武功的見招拆招類似。

    現代醫學的中暑: 現代醫學中沒有中暑這種疾病,規范術語是熱相關疾病(Heat-related illness),指人處在高溫、或/和高濕環境,或/和劇烈運動情況下,引起散熱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以至最終可能發展為體溫調節完全喪失而引發人體超高熱及組織細胞損害,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的系列癥候群。包括,汗疹(痱子)、熱疲勞、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等幾種癥候群。按照我們的民族習慣,我們仍然以中暑來指代這些熱相關疾病。

    【人體體溫調節】

    熱相關病的核心問題就是在高溫環境下人體代謝產生的熱量不能及時散發導致的系列癥候群。因此有必要對人體體溫調節做簡單介紹。

    人是恒溫動物,正常人體核心溫度保持在37℃為中心的一個狹窄范圍內(36.7℃~37.2°C)波動。

    熱平衡:

    人體基礎代謝產生最基本的熱量,代謝率越高,能量產生就越多。體溫升高可以增加代謝相關酶的活性,又反過來促進產熱增加。核心溫度每增加0.6°C,基礎代謝可以提高10%。

    運動是產熱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骨骼肌的運動是人體最高效的“產熱器”。比如,人處在寒冷環境或者病理狀態發熱的體溫上升期,骨骼肌的纖顫即我們所說的“寒顫”能快速產生大量熱。

    神經內分泌因素,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和甲狀腺激素都能顯著提高基礎代謝率,促使人體產生更多熱量。

    近年研究發現,人體也存在可以直接“燃燒”脂肪的棕色脂肪組織,在需要時可以快速產熱。

    皮膚是散熱的主要器官,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是人體散熱的四個途徑。

    靜息狀態人體主要通過輻射來散熱,占散失熱量的60%,傳導和對流、蒸發各占20%。劇烈運動狀態下,蒸發成為散失熱量的主要方式,占比可達80%,傳導和對流占15%,輻射只有5%。

    當環境溫度接近人體溫度時,傳導、對流和輻射的散熱效率幾乎失效,主要依靠蒸發,即出汗出汗來散熱。每蒸發1升汗水可以帶走580千卡熱量。

    環境空氣濕度,對于散熱尤其蒸發散熱影響巨大。濕度大環境中,人體分泌的汗液就不容易蒸發,反而集聚在皮膚,表現為大汗淋漓,汗液不能蒸發帶走熱量而是白白流失,達不到散熱效果。

    比如,對暴露于32°C、相對濕度10%,與相同溫度、相對濕度90%的人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前者身上幾乎不能見到明顯汗液,而后者則表現為大汗淋漓,而且散熱效率非常低。

    因此,高濕是引發熱相關病的重要因素。

    體溫調節機制: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可以設置一個體溫水平——稱為“調定點溫度“,當感受到環境或核心溫度偏離調定點溫度時,體溫調節中樞通過以下4個途徑來增加產熱或散熱來保持體溫的穩定:

    汗腺:溫度高于設定水平,下丘腦指令汗腺增加分泌來加大散熱力度。

    周圍小動脈平滑肌:溫度高于水平時,下丘腦指令皮膚小動脈擴張,以增加皮膚血液循環流量,增大散熱力度;相反,當感受到外界寒冷時,下達收縮指令,減少皮膚血液循環以減少散熱。

    骨骼肌:骨骼肌運動是人體最高效的產熱器,當需要產生更多的熱量時,下丘腦通過大腦皮層運動中樞使骨骼肌張力增加,甚至產生肌纖維顫動來快速產熱。

    內分泌腺體:多種激素可以提高代謝率,增加產熱,如甲狀腺激素、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

    【高溫環境下運動的生理反應】

    運動可以增加熱量的產生,在高溫環境下,運動對身體則產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是引發熱相關病的重要因素。

    心血管系統:運動顯著增加骨骼肌血液循環的需求,心臟以增加每次搏動的輸出量和心率來滿足這種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高溫環境中,人體散熱需求增加,同樣需要增加皮膚血液循環來完成;運動又可以產生大量熱量,更增加人體散熱的需求。因此,高溫環境下運動對血液循環的需求增加至少來源于以上三個方面,而人體血液總量和心臟輸出量又是有限度的,這就會面臨血液循環的再分配。持續運動過程中,骨骼肌血液供應量會優先得到滿足,那么只能減少皮膚血液循環量,這將減低皮膚的散熱能力。產熱的顯著增加、散熱能力減低,人體熱量不能被及時散失,因此,高溫環境下運動是最容易發生熱相關病。

    能量代謝:高溫環境下運動還顯著增加需氧量,呼吸節律加快;當骨骼肌不能獲得足夠氧氣供給,則會消耗糖原并啟動無氧代謝,產生更多的乳酸,這就是我們說的無氧運動。糖原的快速耗竭、乳酸的集聚,出汗的增加使得體液和電解質大量丟失,都會產生和增加肌肉勞累和疲憊的感覺。肌肉溫度的增加,又會損害骨骼肌功能和代謝,也可導致疲勞,甚至導致肌肉組織細胞結構,這一些列改變表現在臨床上就是熱疲勞、熱痙攣和最終出現橫紋肌分解癥。

    體液代謝:高溫環境,尤其是運動狀態下,人體散熱主要依賴汗液蒸發。汗液組成除了水分外,還含有電解質,主要是鈉離子和氯離子。正常生理狀態下,汗液由汗腺分泌,鈉離子和氯離子會經由汗腺導管逐漸再吸回到血液。出汗量小時,濾液緩慢通過腺體導管,鈉離子和氯離子有更多的時間來重新吸收。當出汗量大時,濾液快速通過導管,因此,會造成更大量鈉離子和氯離子的丟失。

    高溫環境下高強度運動,身體每小時可以丟失超過1升每平方米體表面積的汗水。正常成年人每小時丟失汗液可以高達1.5~2.0升(占身體總重量的2.5%~3.2%)。比如,研究發現在高溫環境從事馬拉松運動的運動員每小時可以丟失汗液3?4升,一次馬拉松運動下來,最高可以損失10%的體重 。

    這種嚴重脫水,又反過來限制后續出汗能力,使得在高溫環境下從事高強度運動的人們特別容易罹患熱相關病。

    【為什么會中暑】

    可見,高溫是導致中暑的直接原因,環境濕度是影響中暑發生的重要因素。美國國家氣象局(NOAAs)用綜合反應氣溫和空氣濕度的表觀溫度指數表示人實際感覺到的“氣溫”。如在氣溫27.8°C、相對濕度100%的情況下熱指數就達到極端高熱警戒線32°C;再如,32°C氣溫、100%相對濕度的熱指數就熱射病發生極度高危警戒線55.6°C。

    運動顯著增加產熱,而高溫高濕環境下人體散熱主要依靠出汗。出汗又可以丟失大量水分和鈉和氯等電解質,這又反過來降低人體血液循環同時更限制出汗能力。

    這一切都會不同程度影響人體的熱動態平衡,當人體的調節不能維持這種動態平衡,就會引發各種癥候,中暑就這樣發生了。

    • 發表于 2014-07-22 00:00
    • 閱讀 ( 872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