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動物界還是在人類社會,群體中處于不同社會地位、擁有財富數量不同的人都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在人類社會中,衣食住行,無一不表現出了屌絲與土豪的巨大差異。當然,在動物界,這種展現自己所擁有的資源是為了在性選擇中獲得優勢(也就是找到更好配偶),這種在進化中形成的天性,在人類身上已經不再是赤祼祼的炫耀,而是變得更加具有“藝術”的氣息。加州大學伯克利心理學系的克勞斯(Kraus)和凱爾特納(Keltner)發現,一些微妙的線索也可以表現出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在這項于2009年發表于《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研究中,作者們發現,人類不僅僅會在外在的物質上展現財富,在舉手投足之間,也可以表現出“上層”氣質。
需要說明的是,在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中,研究者當然不會用屌絲和土豪之類的詞,而是使用社會經濟地位(social-economic status)這個中性的概念來客觀區分不同人群。社會經濟地位不僅包括物質財富,還包括職業和受教育程度等。社會經濟地位對人們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直接影響到興趣愛好的差異,還會直接影響到身心健康(Oakes & Rossi, 2003)。
社會經濟地位如何會影響到人們與他人互動中的言行舉止呢?可能是由于社會經濟地位對人們行為傾向的一種影響:擁有財富越多,就越不依賴他人,那當然不用對依賴他人討好他人,因此他們會更加自我中心;而低社會經濟地位的人就不一樣,缺少充足的經濟物質等資源,他們在許多方面都需要依賴于別人的合作,因此他們就更加關注他人(見 克勞斯等人2012的綜述Kraus, Piff, Mendoza-Denton, Rheinschmidt, and Keltner (2012))。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兩種不同行為傾向表現為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更加自我中心,不太關注對方的感受和體會,給人以高冷的感覺;而低社會經濟地位者則更加關注他人,在交流中也比較投入,讓人覺得比較溫暖。
為了檢驗這一推理是否正確,克勞斯和凱爾特納請100多名本科生,將相互之間不太認識的兩個人進行配對,并讓他們互動一分鐘,同時把他們的互動過程錄制下來。隨后,他們請幾位志愿者對這些視頻進行評分,尤其是對互動中人物的非言語運作進行編碼。為了檢驗出社會經濟地位對人們互動中卷入交流上的差異,對非言語動作的編碼主要集中在那些標志著卷入到交流和非卷入的動作上。卷入交流的動作包括點頭、微笑、挑眉毛,非卷入動作包括自顧地整理發型、玩桌上的小東西和亂涂亂畫。此外,研究者們還請評分人對每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進行評估。
對這些評分結果的分析表明,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表現出更多的非卷入動作;而低社會經濟地位的人表現出更多的卷入動作。更重要的是,這些動作的數量不僅與當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高低相關,而且也與人們對他們社會經濟地位的評估高度相關。也就是說,一方面,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會表現出更多的非卷入動作,而表現出更多非卷入動作的人也更多地被判斷為社會經濟地位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研究是第一個發現非言語信息與社會經濟地位之間相關的研究,需要以后的研究進一步地驗證。
PS: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認真按照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來進行日常互動的同學們都會被人判斷為屌絲了,因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教導大家:要學會認真地傾聽,關注交流的對方。
參考資料:
Kraus, M. W., & Keltner, D. (2009). Sign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 99-106.
Kraus, M. W., Piff, P. K., Mendoza-Denton, R., Rheinschmidt, M. L., & Keltner, D. (2012).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Psychological Review, 119(3), 546-572.
Oakes, J. M., & Rossi, P. H. (2003). The measurement of SES in health research: current practice and steps toward a new approac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6(4), 769-784.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