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生病了,到底要不要輸液?

    掛吊瓶、打點滴可以說是我們平常在醫院里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作為一種創傷極小的醫療操作,靜脈注射現在多數已經不再由醫生負責,而成為護士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近來,有關我國人均靜脈輸液量遠大于國外的新聞報道又在社會上引發關注,那么輸液是不是像網絡上說的那樣危害巨大呢?它的好處和不足有哪些?你對輸液有著怎樣的觀點?

    靜脈輸液的好與壞

    靜脈輸液作為獨特的給藥方式,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靜脈注射直接將藥物注射入血液循環,能夠在很短時間內達到較高的血藥濃度,達到滿意的藥理效果。比如大量失血、大量嘔吐、腹瀉、燒傷失液、低鉀低鈉等嚴重電解質紊亂,或嚴重高血糖的患者,靜脈補充相應藥物和液體有起死回生的效果,這是其他給藥途徑不能相比的;其次,其他途徑營養攝入不足的患者,經靜脈補充營養素,能夠大大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極端情況下,停止經口進食完全由靜脈輸液提供能量,已能保證患者達到長期生存(以年計算)。第三,靜脈注射藥物繞過了機體的防御、解毒和濾過機制(如肝臟的首過效應),提高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在某些器官內能達到較高濃度,從而減少了總藥物用量。第四,靜脈注射能夠避免很多其他途徑用藥時的不良反應,如黏膜損害等。

    當然,靜脈注射畢竟是一種有創傷的醫療操作,其缺陷和風險也需要充分考慮,只有靜脈注射收益大于風險時,選擇才是明智的。首先,由于靜脈注射的部位有潛在的感染風險,一旦感染,特別是中心靜脈插管感染等醫源性感染,會造成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和醫療風險。其次,雖然藥物上市前都已經過劑量安全試驗,但由于個人體質的特殊性,不能排除極個別患者出現不能耐受常規劑量的情況出現。而靜脈輸液起效時間短,一旦發生藥物過量,后果較為嚴重,搶救起來也更困難;同理,當藥物過敏等少見情況出現時,致敏藥物如果是經過靜脈途徑進入人體,后果也更為嚴重。第三,同樣由于靜脈注射藥物繞過了機體的防御、解毒和濾過機制,藥物過量,體內異物(微粒)存留的風險加大了。第四,長期反復使用一條外周靜脈輸液,可能造成外周靜脈受損出現瘢痕,甚至壞死。第五,對于某些可能致成癮藥物,靜脈注射引起成癮的效果更強。最后,“Needle phobia”,即我們俗稱的“暈針”,也是使用靜脈注射之前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輸液中真實存在的“微粒

    “微粒”作為靜脈注射液中難以100%消除的“副產品”,其危害實際上早已被人們所熟知。尤其在過去,由于臨床認識不足、輸液技術不完善、藥品質量難以控制,靜脈輸液中微粒的大小和數目遠高于今天。微粒經靜脈注射進入血液循環,繞開了人體的防御和濾過機制,又難以被免疫系統清除,造成在人體內的長期存留。 較大的微粒會阻塞口徑小的血管或刺激凝血機制形成血栓,嚴重時會導致相應組織缺血;微粒存留會刺激機體產生異物反應或過敏反應,嚴重時形成“異物肉芽腫”;微粒還會作為致熱原導致患者發燒。可見,微粒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基于以上認識,各國藥典對靜脈注射藥物中的微粒含量均進行了相關規定。《英國藥典》 (1998年版)規定:對不再稀釋的注射劑,每毫升含5μm以上的微粒數不得超過100個,10μm以上的微粒數不得超過50個;我國藥典2005年版要求大容量注射劑每毫升大于10μm的微粒數不得超過25個,大于25μm的微粒數不得超過3個;美國藥典標準與我國類似。

    “微粒從哪里來?

    對藥物本身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是否就能完全規避微粒的危害呢?答案是不能。由于靜脈注射的藥物在使用過程中難免受到各種污染,操作中帶入的微粒也不容忽視。除了藥物本身,不合格的輸液器具、操作人員手部衛生、穿刺橡皮塞的碎屑脫落、藥物配置場所內的空氣微粒都會造成藥物微粒污染。即便是在非常潔凈的超凈工作臺進行藥物配制,由于不同藥物之間配伍,pH值變化等均可能形成新的微粒,中藥注射液配伍形成微粒更多。有學者將含中藥注射液的液體流經藥液過濾器后取濾膜在顯微鏡下觀察并進行理化分析,發現濾膜截留的不溶性微粒主要成分為玻璃渣、橡膠屑、活性炭、藥物殘渣和毛屑索條等。可見藥物微粒之外的污染不可小覷。

    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藥物微粒呢?一方面,如上所述,我們應認識到微粒的潛在危害是多方面的,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應嚴格掌握輸液治療的適應證,能經非輸液途徑給藥的,盡量避免輸液;另一方面,我們也沒有必要對輸液治療產生恐慌,以至于在該采取靜脈注射的時候疑慮重重。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藥物和輸液技術日益改進,過去那些嚴重輸液并發癥的發生率已經越來越低了。藥物質量在國家標準的要求下較之過去更可靠,配制藥物和輸注藥物的技術在不斷改進,輸液器濾網的使用更可使微粒的數目大大減少。一次性輸液器濾網孔徑一般為20μm,能夠可靠濾去80%以上的微粒,近來又有孔徑更小、濾過率更高的國產濾網面世。

    擴展閱讀

    Q:據說進入體內的注射劑微粒會在體內積聚,長此以往會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靜脈壓升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并致癌 。我差不多每年都要掛一次水,是不是體內已經蓄積了好多微粒?好擔心。

    趙承淵:首先,這些問題確實存在,尤其是在輸液技術還不夠完善的20世紀,這些臨床問題正是人們不斷改進藥物質量、改進輸液手段的原因。在嚴格控制微粒數目和大小后,情況已有改觀。要知道,人體的毛細循環是有非常豐富的側枝的,正常情況下,多數毛細血管處于關閉狀態,只在組織需要大量氧供時大量開放。 即使一支毛細血管被小直徑的微粒阻塞,由于側枝的存在,也不致造成組織缺血缺氧。某些小口徑的毛細血管(直徑4 _m左右)僅容紅細胞變形后通過,小于20 _m的微粒與白細胞“體型”大致相當,除非引起嚴重的肉芽腫等炎癥反應,否則一般不會造成組織的病理學改變。有個極端的例子,20世紀80年代,一位患嚴重腸道疾病的患者失去了經口進食的能力,只能靠輸液維持生命,在良好的醫療和護理下,這名患者已經完全靠輸液營養生存了數十年,每天輸入2 000 mL以上的液體,并在其間懷孕生子。故此已經有輸液歷史的朋友們不必緊張。

    Q:我爺爺和奶奶每年天氣寒冷之前都要去掛幾天水,說是疏通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輸液真有這么大的作用嗎?

    王文志(全國腦血管病防治研究辦公室主任、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主任):所謂“輸液通血管”的藥物基本都是選擇一些活血化瘀、擴張血管等治療腦血栓的藥劑。這些藥物對于腦血管病發病的急性期是有效的,但用于預防腦血管病目前沒有科學依據。雖然輸液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概率并不高,但很多藥物都有些不同的副作用,所以,不建議用輸液的方式來預防心血管疾病。

    (本文來自《健康與營養》;原作者:趙承淵;轉載時略有刪節)

    • 發表于 2014-10-13 00:00
    • 閱讀 ( 1087 )
    • 分類:其他類型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