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扁平足需要矯正”,而是“影響正常活動的扁平足需要矯正”。如果你擁有扁平足但能走能跑能跳,不易疲勞也不易受傷,那么就完全沒有矯正的必要。
什么是扁平足?
人的腳是28塊骨頭,32條肌肉,108條韌帶組成的復雜結構。足部的骨骼組成了三個向上弓起的結構,也就是三個足弓——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和橫弓。足弓形狀由骨連接和肌腱來牽引維持。這些結構可以吸收力、傳遞力。在我們行走跑跳時,足弓可以將腿部力量穩定傳到腳尖,又可以彈性緩沖地面傳回的沖擊力。

顧名思義,扁平足,就是足底足弓形狀不明顯,較一般人更為扁平。 當然,人的腳底形狀是連續變化的,究竟變化到什么度就可以成為扁平足,目前還沒有一個全世界都認同的精確判定方式。很多時候,要靠個人感受加上各種指標再加上醫師經驗來綜合評定。
扁平足最常見的判別方式是看腳底——肉眼直接觀察,腳部沾水或沾油墨后看足印形狀。還可以測量足印參數來計算足弓指標(arch index,AI)。

還有很常用的三線法——足印內側最突出的邊沿連成“直線1”,足跟與足中趾的中心點連成“直線2”,“直線1”與“直線2”兩線夾角的角平分線為“直線3”。然后看足印缺口內沿位置:如果內沿在“直線2”之外,就是正常腳。如果在3和2之間,就是輕度扁平足。如果在1和3之間,就是中度扁平足。如果足弓根本就不存在,那就是重度扁平足了。
另外,醫師也可以通過足部側面的X光片直接觀察足弓的骨間夾角是否大于一定的鈍角角度,以此判斷是否扁平足。這種方法可靠程度最高。

哪些扁平足需要矯正?
扁平足可以分先天和后天,其中只有一小部分需要矯正。許多扁平足只是一種個人特征,不是病癥,不需要治療。只要你的腳平常走路時不會特別痛苦或者特別容易疲勞,能踮著腳走路,能單腳跑跳,能平穩蹲下,那么不管你的腳是什么形狀,你都是“正常”的。
每個嬰兒出生時因為腳底肌肉肥厚,骨骼尚未發育完畢,因此兩歲之前所有人都是扁平足。一般來說,這種扁平足不需要矯正,就會隨著生長發育在十歲前后自然消失。
在成人里,還有15%左右是柔軟扁平足(flexible flat foot),雖然扁平,但踮起腳尖時足弓明顯,原因往往是腳底肉比較肥厚而已,同樣屬于正常現象。這種結構的腳不但不需要矯正, “防震性”甚至更優于普通腳,以色列曾有研究發現,這種柔軟扁平足的軍人更少腳部勞損。還有研究顯示,這種柔軟扁平足的人更少壓力性骨折。
需要矯正的扁平足,一般有先天和后天的兩種狀況:①先天通常是骨骼形狀異常、或先天遺傳的韌帶松弛,導致足弓塌陷造成僵硬扁平足(rigid flat foot),②后天則多是勞損、外傷或疾病造成。本來是正常形狀的足弓,因為發育期鞋子不合適、體重過重、過度勞損以及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導致足部變形,或導致韌帶被拉長受損,于是足弓也會塌陷變成扁平足。
一個人正常站立時,兩只腳靠近身體中軸線的方向叫“內”,靠近雙手的方向叫“外”。需要矯正的扁平足,其“足底支撐點”是向內陷的,于是整個踝關節也向內“陷”。這就叫“足內旋”。如果踝關節內旋過度,整只腿在直立時膝關節乃至髖關節也會移位,受力問題就會讓膝蓋與腰部容易疼痛;同時腿部肌肉要額外努力去維持關節穩定,也更加容易疲勞。先停止穿2寸以上鞋跟的高跟鞋,再看看后續是否仍有這些不適感。如果仍然不適,該就醫看看是否需要矯治了。

幼兒扁平足穿機能鞋好還是運動鞋好?
購買童鞋,其關鍵在于,能夠保護孩子幼嫩的腳,同時不要妨礙足部的生長發育。因此鞋內要有足夠空間,鞋面透氣,內墊厚實舒適,鞋底平坦柔軟,腳踝處有足夠保護。只要能做到這些,就是好鞋。
至于幼兒扁平足的矯治,由于許多扁平足實際上是會自然消失,或者根本不影響身體健康和運動能力的。因此,家長能做的就是降低僵硬扁平足的風險——比如不要讓孩子超重,不要讓小孩長時間跪坐,要鼓勵孩子運動,以增強足底的肌肉、韌帶和骨骼。同時,家長應該密切觀察,如果孩子運動能力良好,不要因為自己焦慮就急著讓孩子矯治。
但如果孩子有如下情形:腳容易痛,走路容易累或者容易摔倒,沒法單腳站立,運動能力受到嚴重影響,同時鞋子內側磨損較快,那么應該就醫,讓專業醫師判斷是否有先天的骨骼或韌帶問題,(除非孩子的扁平足是先天性的骨骼異常,否則絕對不要急著手術。)也讓醫師判斷是否需要增加承托的矯正鞋墊——注意這種“矯正”的目的在于改變足部受力,方便孩子運動,而不是改變足部形狀。另外,鞋墊高度必須非常合適,否則不能提供足夠支撐,反而會讓腳更容易疲勞疼痛。
再強調一遍,扁平足如果沒有不適感,就不需要矯治。也不需要花大錢買非常昂貴的矯正型運動鞋,買面向普通人群的穩定型運動鞋(neutral running shoe) 即可。2013年,丹麥奧胡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研究者找了927個剛開始運動的新手,讓他們全部穿穩定運動鞋跑步。跑了一年后,研究者發現,四分之一的新跑者會受傷(跑步確實傷膝蓋)。不過,不管跑者是傳說里的“外旋”還是“內旋”還是“中正”,受傷率都沒啥區別,并沒有出現廠家所宣傳的“穿錯鞋會讓受傷率上升”。
另外,不要給嬰幼兒用學步車。目前發現學步車的風險大過收益。在小孩還沒有足夠運動能力的時候,學步車給了他們本不該存在的“快速移動能力”,這會增加小孩的受傷風險。另外,學步車強迫小孩過早地用足弓未發育的幼嫩雙腳支持身體,這會增加扁平足的風險。
怎么矯正扁平足?
①去醫院就診,讓醫生評估是否真是扁平足,如果是,是否需要使用矯正鞋墊(arch support cushion)來減輕不適。是否需要調整運動種類或時間,如減少在硬地上慢跑。
②平時可以做些足部的肌肉訓練,跳床、跳繩、踮腳尖站立、弓箭步拉筋,練習用腳趾抓起平放在地上的毛巾,諸如此類。強健肌肉是預防受傷的最好手段。
③胖子多發扁平足——要么腳底肉太厚,要么體重把足弓“壓塌了”。如果體重過重,用運動和均衡飲食來減重,扁平足會改善不少。另外,減重也能降低糖尿病風險,而糖尿病同樣會造成后天扁平足。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