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莫斯科發生了地鐵脫軌事故,造成23人死亡,160人受傷,事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說是恐怖襲擊,也有人說是技術原因,但早期調查報告顯示很有可能是由電涌造成的。

2013年,僅僅是江西發生的雷電事故就有4000起,導致了28人死亡,其中農村死亡20人,而沒安裝必要的電涌保護設備,是雷擊事故頻發的一大誘因。

除了干些驚天動地的大case之外,日常的“豐功偉績”也是可圈可點的。
1、數據錯失
2004年,美國核武器實驗室丟失重要數據,這就是沒有電涌防護的下場啊。

2、聲音噪雜
2013年5月19日,在臺灣某著名歌星演唱會上,音響出現雜音,電涌是主要原因。

3、卡機重啟
2003年國慶期間,深圳火車站售票系統“死機”,沒有抗電涌防護是一大原因。

4、屏幕閃抖
《午夜兇鈴》中,電視機屏幕抖的那么厲害,真的只有貞子在作怪嗎?

5、性能衰退
2008年,艷照門事件熱極一時,如果陳老師有抗電涌防護,相機或許就不會拿去修了。

6、電路燒毀
俄羅斯索契冬奧會開幕式上,五環有一環沒亮,電涌就是元兇之一。

7、電池短命
iPhone普遍存在的電池時間一長,就不經用的狀況,電涌難辭其咎。

一、到底什么是電涌?
事實上,電涌是超生的,也就是超出正常工作電壓的瞬間過電壓。學渣們如果看不懂這樣的術語,就把TA想象成剛擰開水龍頭時的那股強勁的水流。

二、怎么對抗電涌?
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技術學會。TA認為電涌保護應該分級實施,而分級的方法與電涌環境分類相對應。
國際上一般將電涌環境分為3類:
(1)C類:指戶外以及進線的總開關處,這些部位容易出現雷電電涌,例如:電表與配電盤之間的連線,建筑物之間的架空線,連接到井下的地下電纜;(2)B類:指與C類連線較短的位置,以及大型建筑物中的照明系統,這些位置的電涌由雷電或內部電氣開關產生,比C類環境中的電涌衰減了一些;(3)A類:指房間內的電源插座和長電線的終端,離開B級位置10米以上或離開C級位置20米以上,這些位置的電涌主要是內部電氣開關產生的電涌電壓。

對應上述三個層級的電涌環境,分別有以下專業的防護措施:
第一級:在入戶配電柜處消除雷電浪涌,防止巨大的電涌能量進入戶內;第二級:在配電系統的配電盤處,消弱第一級殘留的電涌能量,消除內部電氣開關產生的電涌;第三級:安裝在敏感電器設備的電源入線處,為電器設備提供完善的保護。
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的真相,插座其實是防護電涌的一個有力屏障,它可以抵抗電氣開關產生的電涌能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望月的博客』)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