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為什么會“凍”出病?

    人作為一種恒溫動物,身體有一定的體溫調節能力,穿著只要在一定范圍內就不會凍壞或熱壞。但“捂”和“凍”的程度太厲害,也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當“捂”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體體溫調控系統不堪重負,就會發生熱相關疾病。人體正常情況下通過出汗降溫。但在有些情況下,單純出汗是不夠的,體溫快速上升,而過高的體溫會損害大腦和其他重要器官。而且有幾種因素會影響人體降溫的能力,當濕度很高的時候,汗液不能快速蒸發,使人體不能快速釋放熱量;其他限制體溫調節能力的因素包括年紀太大、年紀太小(0-4歲)、肥胖、發燒、脫水、心臟病、精神疾病、血液循環較差、曬傷、藥物以及酒精等。

    “凍”雖然不會增大感冒的幾率,但也會讓人著涼,比如發抖、打噴嚏、鼻塞不暢等等。這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往往注意保暖,喝點熱水,睡一覺就好了。皮膚上有一種感受器被稱作“冷感受器”,冷感受器在體表的分布不均勻,在軀干上的分布高于四肢,因此軀體對冷這種感覺會比的四肢更敏感。這就是為什么用手試試冷水沒什么感覺,跳進冷水池洗個涼水澡就需要很大勇氣了。在冷感受器中,接受冷刺激的受體之一稱為TRPM8受體,又被稱為CMR1(冷和薄荷醇受體1),屬于一種離子通道受體,這條通道可以被薄荷醇、低溫、膜電位改變等激活,這就像鑰匙和鎖的關系一樣,有這些特定條件存在,這條離子通道才可以被打開,進而產生后面的信號傳輸過程。

    這種受體被激活后,“冷”信號通過神經傳導到達大腦皮層的溫度感覺中樞,此時我們就感受到了涼意。接下來大腦就會發出各種身體指令,比如打冷顫,不再出汗等等,這些指令再傳遞到相應的效應器,比如肌肉以及內分泌腺,身體就會產生相應的動作和反應。

    “凍”到一定程度了,就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危害。美國陸軍醫學研究所(USARIEM)的約翰·卡斯泰拉尼表示,人的正常內部體溫一般在37攝氏度,倘若下降到35度,低溫癥的癥狀就開始出現。一開始人還能保持清醒,并通過寒戰來升高體溫。然而當體溫下降到33度,人就可能失去部分記憶。體溫28度時,大多數人會失去意識并因此而嗆水。體溫低于21度,四肢的血管紛紛收縮,血液回流,血壓急升,心臟病可能因此發作,距離死亡也就不遠了。至于冬泳者之所以能對抗嚴苛的水溫,那是因為冬泳者大多經過嚴格的訓練,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做好了充分準備——慌亂和絕望的心理無疑會浪費體力同時加速熱量流失。此外冬泳者往往在下水前有機會做充分的熱身,并在冬泳全程中保持36度以上的體溫。即使如此,一般冬泳也不可超過半小時,并最好有伴陪同來保證安全。

    (作者:劉江)

    • 發表于 2014-11-10 00:00
    • 閱讀 ( 847 )
    • 分類:其他類型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