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那千萬光年的距離,天文學家咋測的?

    很多人對天文學家們的工作懷有偏見,認為他們的工作有時候跟猜謎語差不多,今天說某恒星距離我們100萬光年,過一久可能又會說,這顆恒星其實距離我們130萬光年。

    想想也是,連每秒30萬千米的光都要跑幾百年,怎么這么容易就被你給測出來了?

    對天文學的這種偏見,如果你現在依然存在,那么現在,等你了解到他們測量距離時所使用的精妙辦法后,也許你馬上就會放下偏見,并有可能對天文感興趣。

    一個聾啞人

    放眼望去,夜空中的星星貌似都是一樣的,其實不然,眼見為實這句話有時候是靠不住的,而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肉眼還不夠強悍。天天對著深空觀察的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星星們各有各的性格和脾氣,有的經常打嗝,有的偶爾搞噴射,有的正犯更年期……反正,它們就是從來沒消停過。宇宙多姿多彩,奇妙無比,波瀾壯闊非我們所能想象。

    過去的人,也許是沒有了各種諸如社交網絡的誘惑和干擾,似乎要比我們厲害得多,這不,有一個人,剛到21歲就混得了一個頭銜——天文學家!而且,人家還是一聾啞人。

    這個聾啞人,就是英國天文學家古德利克,他一出生就聽不見任何聲音,這便是聾了。雖然其嗓子完美無缺,可因為聽不見別人說話,所以也就無從教他說話,這便是啞了。啞比聾好,因為啞不會演變成聾,但聾卻會再次造成啞。

    說完古德利克,我們再來介紹一顆星——英仙座β星,中文名叫大陵五。大陵五這顆星有一個特點,就是亮度會變,沒幾天,亮度就變暗了,過不久,又重新變亮。古人認為,恒星都應該是恒定不變的,像大陵五這種變來變去的家伙,太可怕了,所以希臘人把大陵五稱為”妖魔星”,并在神話故事里,把它當作女妖怪美杜莎的化身,美杜莎女妖怪的頭發都是一條一條的小蛇,并且誰看了她都會變成石頭。

    傳說中的大陵五似乎很可怕,但古德利克不怕,他常常在冬夜靜寂的野外獨自觀察這顆魔星,并在他18歲時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大陵五之所以會發生亮度變化,這是因為,大陵五與一顆暗星組成了一個雙星系統,兩顆星繞共同質心運動,當暗星擋住大陵五的光時,大陵五就會變暗,就這么簡單。現在,我們知道,古德利克是完全正確的,而他早在1782年就做出如此天才的發現,非常了不起。

    造父變星

    古德利克研究這種亮度變化的星上了癮,隨后,他又發現了一種變星,這便是仙王座δ星,中文名“造父一”,他又一次正確地指出,造父一之所以亮度變化,不是因為雙星掩食,而是其本身的光度在不斷變化。后來,人們把這種自身光度不斷變化的星統稱為造父變星。而咱們熟悉的北極星也是一顆造父變星。

    正當古德利克準備對變星作進一步研究,大展宏圖之時,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享年21歲多。

    話說,造父變星這種星,其明暗變化很有規律,拿造父一來說,它從最暗變到最亮,再從最亮變到最暗,這一個光變周期,耗時5天8小時47分28秒,不用懷疑,之所以精確到秒,是因為光度的變化很容易測出來。

    不同的造父變星有不同的光變周期,而對于那些長周期造父變星(也叫經典造父變星),其光變周期一般在1天至50天內。

    咱們本來說天文學上的測距,現在扯造父變星干嘛呢?因為,造父變星后面隱藏著一個大秘密!正是對這個秘密有所窺探,才造就了哈勃后來的豐功偉績,這是個什么秘密呢?又是誰第一個發現了它?

    又一個聾啞人

    此人就是美國的天文學家亨麗愛塔·勒維特,很奇怪,她也是一位聾啞人。從1893年起她就在哈佛大學天文臺,主要工作就是看感光照片上的那些星星,并按亮度給它們分類排序。據說勒維特一開始是作為志愿者干這個枯燥的工作,但后來的工錢是每小時25美分。

    經過多年觀察,勒維特于1908年發現,小麥哲倫云中的25顆造父變星呈現出這樣一個規律: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視星等就越小,恒星視星等越小,看上去就越亮。

    這個規律的意思是,如果一顆星,它從最暗變到最亮,再從最亮變成最暗,這個時間跨度越長,那么,這顆星從地球上看去就越亮。

    可以說,這是一個很容易發現的發現,但卻是一個偉大的發現。

    那么,勒維特的這個偉大發現到底有什么用呢?沒什么用,因為恒星的亮度跟距離有關系,月球看上去比北極星亮多了,但月球真實的發光能力有北極星強嗎?所以,光知道視星等沒啥用,恒星真實的發光能力——絕對星等,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別急,小麥哲倫星云距離我們很是遙遠,大約20萬光年,于是我們可以忽略小麥哲倫星云中眾恒星間的距離,可以看作,那里的億萬恒星與地球的距離都是一樣一樣的。這就好比,在月球上有十幾座臨近的山,雖然這十幾座山互有間距,但我們依然可以說,月球上這十幾座山與地球的距離是一樣的,這個,你沒意見吧?

    既然,在小麥哲倫星云中的那25顆造父變星與地球的距離是一樣的,而且觀察到其光變周期越大,肉眼看上去就會越亮,那這等于是在告訴我們:光變周期越大,恒星的絕對亮度就越大,因為距離已經恒定。

    這個發現很重要,恒星的絕對亮度類似于電燈泡的瓦數,瓦數越大,電燈泡越亮。想象一下,甭管是距離我們1光年,還是1000萬光年,只要觀察恒星的光變周期,就能輕易地知道這顆恒星真實的發光能力,這太帥了。

    假設3光年處,某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是3天8小時2分38秒,而500萬光年處,觀察到某恒星的光變周期也是3天8小時2分38秒,那么,就幾乎可以認為,這兩顆星雖然距離不一樣,但它們的絕對亮度是一樣的。

    試想,夜里,已知1個燈泡與我們的距離是5米,功率是100瓦,現在還可以用光度計輕易地測出燈泡的視星等(就是肉眼看去,燈泡有多亮)。現在,把這個燈泡移至另一個更遠的未知位置,此時,我們仍然能知道兩個量,一是燈泡的功率還是100瓦(因為光變周期一樣),二是其視星等也可以輕易求出。

    只要知道這兩個量,就可以利用一個數學式求出此刻的燈泡距離我們有多遠了。這很容易理解,因為距離越遠,亮度就越小,亮度與距離有一個數學關系式。

    當然,用造父變星去測量天體的距離,還需要做一些“瑣碎”的工作,比如“零點標定”等問題,但是,這些繁瑣的細節交給天文學家們去做就好了,我們只要明白:你平時看到的哪些動輒幾百萬光年的天文距離,這些大數據的得出不是天文學家們拍腦子估計的,而是通過嚴密的數學求出的,這就夠了。

    科學的美妙之處就在于,一個紅蘋果高高在上,無論怎么跳也夠不著,但是如果使用科學的方法和思維后,拐幾道彎,那個紅蘋果就被拿下了。

    用造父變星來計算距離很酷,只要去測量它的光變周期就行了,而測量光變周期那是相當的容易,而且很精確,能精確到秒。

    很多河外星系離我們都很遙遠,動輒幾千萬光年,這樣的距離,用普通方法是不可能測出來的。這時,我們只要能找到星系中某顆造父變星,測出其光變周期,從而求出恒星的距離,繼而也就測出了星系與我們的距離。所以,對于天文學家們來說,造父變星有時候就是他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正因此,天文學家們對造父變星十分垂愛,愛到想親切地稱呼它為:量天尺!

    • 發表于 2014-10-28 00:00
    • 閱讀 ( 818 )
    • 分類:其他類型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