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有透明的花瓣嗎?

    最近,網上一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日本一種叫“サンカヨウ”的花朵,它的花開始時是白色的,而在淋雨之后,花瓣竟會變得和水晶一般晶瑩剔透,惹人喜愛。那么這種花是什么,它為何又會具有這種花瓣變透明的奇特本領呢?

    小物種,大意義

    圖中的植物,實際上是日本山荷葉(Diphylleia grayi )了,是小檗科、山荷葉屬植物。山荷葉屬是一個小屬,屬內只包括三種植物,即日本山荷葉、南方山荷葉(D. sinensis)和北美山荷葉(D. cymosa)。其中,日本山荷葉分布在日本北部,也有報道分布在我國東北;南方山荷葉則分布于我國中西部如湖南、云南、四川等地,而北美山荷葉則分布于美國東海岸地區。

    山荷葉這個名稱的由來,源于它那大而圓的葉片。并且葉柄和荷花一樣,都是盾狀著生于葉片的背面靠近中央的位置。因此在還未開花之時,看上去就像山間生長的一片荷葉,因此而得名。此外由于葉片油光發亮,鮮翠欲滴,就好像盛滿水的綠碗一般,因此又有“江邊一碗水”、“一把傘”的俗名。

    和小檗科的不少屬種一樣,山荷葉在地下也長有地下塊莖,由于地下塊莖中含有鬼臼毒素和其衍生物,因此它的塊莖經常和屬于鬼臼屬(Dysosma)的六角蓮、八角蓮等一起,被挖掘作為藥物使用,因此在我國,南方山荷葉已經處于較為瀕危的處境,亟待進行資源保護。

    山荷葉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藥用,而且對于研究地理變動、物種遷移等區系地理學也有著重要意義。山荷葉屬的三種植物屬于典型的東亞-北美間斷分布種,所謂間斷分布,就是相近的物種類群分散的分布于一系列地區。這代表這些物種的共同原始祖先曾廣泛分布于這些地區,而后隨著地質變遷從而被割裂,并進行獨自演化。以山荷葉為例,它在我國中南、日本、北美的分布,就很可能代表其共同祖先可能通過白令陸橋擴散于北美和東亞,而由于冰川和隨后冰川消退造成的白令陸橋斷裂,從而分化為3個不同的物種。

    變身“水晶花”

    山荷葉的花有六枚花瓣,并排成兩輪,花瓣的寬窄在不同個體間有較大差異。在開花初期,花瓣是乳白色的,而至于它為什么會變透明,這實際上涉及到了花瓣的表面和內部性質,以及其所造成的光學特性的變化。

    我們看到的色彩斑斕的花朵,大多數都是由于其細胞內含有花青素、類胡蘿卜素等色素物質所致。然而,對于白色的花來說,并非是細胞含有白色的色素,而是由花瓣細胞高度空泡化的結構所致。花瓣中含有眾多填充空氣的小泡和細胞間隙,它們和無色的細胞間形成了眾多的反射界面。并且,由于細胞內液和空氣的折射率相差較大,因此在細胞表面可以形成全反射界面。當外界光線射入花瓣后,光線在這些反射界面處發生了強烈的全反射和漫反射,當反射的光進入人眼后,我們就看到花瓣呈現為白色。

    通常,花瓣表面并非我們肉眼看上去那么光滑。花瓣表皮細胞會形成眾多突起,且細胞表面覆蓋有蠟質成分,以此形成一個疏水界面,防止水填充進這些含氣的空間——因為自然界中的水是病原入侵植物的主要途徑之一。如果有植物攝影愛好者,一定會對花瓣上的水珠記憶深刻:這些水珠都形成一個個晶瑩剔透的小球,吸附在花瓣上,稍微的抖動并不會讓水珠滑落。這實際上是一個物理現象:由于花瓣是不易被水浸潤的,因此花瓣上的水珠因為表面張力收縮成一個球形,這就是所謂的“Petal effect(花瓣效應)”。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花瓣效應”雖然和荷葉表面滾動水珠的所謂“lotus effect(荷葉效應)”形成的原理相似,但效果是不同的:花瓣效應中,水珠和花瓣的接觸位置有一定黏附性,因此水珠不會隨意滾動,而荷葉效應中,這種黏附性也很低,因此水滴很容易滑落。荷葉就是依靠這種效應來讓雨水沖走灰塵,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


    但是在一些情況下,水是可以突破植物的這層“疏水屏障”的:例如由于物種差異,花瓣本身蠟質層較薄;或花瓣衰老、表皮細胞間隙增加;或被水長時間浸泡等。在這些情況下,水就會侵入花瓣內的細胞間隙和空泡中。由于葉片內部細胞表面沒有蠟質層覆蓋,且植物細胞壁的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等成分是親水性的,因此水分會很快填充和浸潤整個花瓣內部空間,從而消除了原本廣泛存在的空氣-液體界面,進而失去了造成廣泛漫反射的條件。由于細胞液的折射率和水相近,因此光線透射的部分增加,花瓣就顯的透明了。這和我們擠壓一下白色花瓣也能讓其變透明一樣:擠壓破壞含氣空間,并且細胞破碎釋放的細胞液也填充進了這些含氣空間,同樣消除了全反射界面。

    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也能見到類似的現象。例如夏天時,運動過后渾身出的汗浸透了衣服,那么對于穿白色衣服的女生就要當心了——濕透的白色衣服會更加顯得透明,因而有暴露內衣的隱患。這是同樣也是由于汗水浸潤了衣物纖維間的含氣空間,消除了空氣和纖維表面形成的全反射界面所致。同樣的,深色織物被水浸濕后顯得顏色更暗也是同樣的原理,只不過現象相反——由于浸濕的織物光線漫反射的比例減小,因此通過漫反射而進入人眼的光線減少,而織物本身并不發光,因此浸濕的地方看上去顯得更暗了。

    不需要染料的顏色

    事實上,這種依靠全反射和漫反射呈現“白色”的方式,在物理學上屬于廣義的“結構色”。所謂“結構色”,指的就不同于傳統染料那樣,依靠特定物質分子對特定波長光的吸收而顯示顏色,而是依靠物體本身的結構特性,讓照射到其上的光產生干涉、衍射、折射、反射等現象,從而產生不同的顏色。不過在應用中,“結構色”一詞通常用來描述產生非白色色光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甲蟲、蝴蝶和一些鳥類羽毛等具有的鮮艷的色彩,就是因為其表面具有細小的毛、溝、鱗片等結構,光線在這些結構間發生干涉,從而產生艷麗的顏色。我們常用的光盤所產生的“彩虹光”,其實也是一種結構色。

    結構色和普通的染料染色相比,具有其顏色只和結構相關,不和物質性質相關的特點,因此不會因為氧化、老化等過程而退色,此外,很多結構色從不同角度看去會具有不同的顏色,這也讓結構色有了新的應用領域。目前,科學家們正在積極研發新的材料和表面結構,可以相信今后的生活和生產中,結構色將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 發表于 2014-11-12 00:00
    • 閱讀 ( 1356 )
    • 分類:其他類型

    相關問題

    0 條評論

    請先 登錄 后評論
    聯系我們:uytrv@hotmail.com 問答工具
  • <noscript id="ecgc0"><kbd id="ecgc0"></kbd></noscript>
    <menu id="ecgc0"></menu>
  • <tt id="ecgc0"></tt>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