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美國私企“軌道科學公司”(Orbital Science)的“天鵝座”貨運飛船點火后6秒發生爆炸,雖然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但重大財產損失在所難免,也是私企航天領域的一次波折,但對整個私企航天領域來講,并無重大影響。這艘貨運飛船原計劃發射至國際空間站,執行補給任務。
美國宇航局強烈依賴它國和私企向太空運送人員和貨物。

2011年7月21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標志著美國30年航天飛機時代的終結。迄今為止,美國宇航局暫時沒有能力運送宇航員和貨物至國際空間站。

在載人航天方面,美國宇航員需要乘坐俄羅斯的宇宙飛船去往國際空間站;在貨運方面,美國兩家私企異軍突起,擔負起了貨運的重任,一個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另一家公司就是這次發射“天鵝座”爆炸的“軌道科學公司”。
這次發射是該公司第三次向國際空間站發射飛船。此前,2014年1月9日,他們成功發射“天鵝座”飛船,正式開始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物資。這是繼“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之后,又一家美國私營企業正式加入為空間站運送物資的行列。7月13日,他們再次成功發射“天鵝座”太空飛船,第二次向國際空間站運送科學實驗設備、給養等物資。
據報道,“軌道科學公司”已與美國宇航局簽署了一份價值19億美元的合同,將在2016年年底前執行至少8次運送任務,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約20噸的補給物資。
美國宇航局極力推動私企航天的發展
在美國,除了“軌道科學公司”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外,波音公司也在研制自己宇宙飛船“CTS-100”。今年9月16日,美國宇航局批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波音公司有資格在未來運送宇航員到太空,兩家公司分獲26億和42億美元的資助。實際上,參與本次載人航天競爭的還有一家美國私企,他們是“內華達山脈公司”(Sierra Nevada),該公司研發的不是飛船,而是迷你航天飛機“追夢者”(Dream Chaser)。

在可預見的未來,航天市場的主力消費對象仍是政府主導的發射任務。制造出足夠便宜的火箭,爭取到政府訂單的垂青,將是私人航天企業能否生存的關鍵所在。
例如,“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號飛船單次發射報價是1.33億美元,而當年航天飛機單次發射高達5億美元。握緊美國政府這個財源,“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正在實施載人飛船的研制計劃。
私企亞軌道太空旅游產業正在興起
2001年,丹尼斯·蒂托,這位美國百萬富翁為了圓自己的太空夢,不惜于出資2000萬美元,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赴國際空間站進行了一趟八天的太空之旅,成為人類第一個商業太空游客。
然而,對于大多數民間太空旅行公司來說,他們的技術很難造出能環繞地球的飛船,但他們有能力制造出短暫沖擊到 100公里高度的飛行器,這個高度正好滿足國際航空聯合會對太空飛行的定義,可以被稱為“亞軌道太空飛行”。于是,火箭動力亞軌道飛行器便成為太空旅游公司最可行的選擇。
在民間的商業太空旅行領域,查爾斯·布蘭森爵士和他的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是一顆耀眼的明星。

2004年6月21日,維珍銀河公司的“太空船一號”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次私人載人太空飛行。2010年10月10日,新一代“太空船二號”抵達距地面110公里的高空開始自由落體運動,乘客們可體驗4.5分鐘的失重經歷。“太空船二號”可以搭載六名乘客進行亞軌道飛行,每名乘客票價20萬美元,比起2001年蒂托支付的2000萬,這個價格非常實惠。
縱觀世界航天產業,無論是在太空科學探索領域,還是在太空旅游領域,私企無疑都是一支生命力旺盛的力量。太空與商業相結合,也是科技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