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工廠又一部動畫長片《馬達加斯加的企鵝》即將出爐,這次的主角是那群賤賤的企鵝們。同樣賤賤的卻大受歡迎的動物主角,近期還有《銀河護衛隊》里的火箭浣熊。科技越發達,電影中的動物們越能做出五光十色的表情,擬人化也就如愿以償地愈發嚴重。
動物演員一直都在電影中倍加出彩,即使是在3D虛擬影像技術還不成熟的時代。今天壹讀君就來總結下,在科學技術還不能生生創造出完美動物演員的時代,電影中的動物們究竟有多拼?

1.真正以動物為主角的電影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才出現,美國導演弗雷德·威爾科克斯1943年拍攝的世界上第一部動物題材真人電影《靈犬萊西之萊西回家》,當年風行一時,被稱為“首次將動物對人類的忠誠推上銀幕”的電影。

2.好萊塢的動物演員,幾乎無所不能:矮種馬會做出一副傳說中綠色獨角獸的姿勢;白鸚鵡能模仿汽車擋風玻璃上雨刷的動作,甚至一只小狗也會拉車。按好萊塢馴獸員休伯特·韋爾斯的說法:他曾接到一個劇本,該劇本假定一只海豹能肚子站立,還能吃著蛋筒冰淇淋在人行道上閑逛。在好萊塢,任何聽起來十分奇葩的驚人絕技,都能找到合適的動物來承擔。
3.為了勾引動物演員去演戲,馴獸師需要無所不用其極,好萊塢的動物資訊顧問戴維·麥克爾維甚至可以用模仿發情的母雞勾引公雞。條件反射是控制動物好好演戲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參考戈薇對犬夜叉說“坐下”的場景。美國馴獸師黛安·布里斯拜如果需要她的美洲獅對鏡頭做出怒吼的動作,只要對獅子說一聲:“嗨,伊夫!”就行,這是她將獅子從出生九天大訓練到成年后的成果之一。
4.電影中出鏡最多的動物演員,毫無疑問是——馬。僅僅是數不清的戰爭場景,就足以讓馬演員的數量遠遠甩開“人類最好的朋友——狗演員”一條街。早在電影尚末正式誕生的年代,馬的奔跑就已經是發明家們要捕捉的活動影像。流線的體型與良好的上鏡感,使馬天生就適合銀幕。若論拍馬最知名的導演,西方當數西部片大師John Ford,東方則數黑澤明。

5.當動物演員終于翻身龍套把歌唱,成為影片中的主役時,它們的觀眾目標大多都只能指向兒童,而且影片大多都是由兒童暢銷書或是卡通漫畫改編而成。和它配戲的人類主役,基本也多是15歲以下的童星。比如早期《靈犬萊西之萊西回家》(1943)里的伊麗莎白·泰勒,還有《黑神駒》(1979)中的凱利·里諾。不是編劇們沒有創意,只是這時候主流電影的主題是人與動物的和諧,當然要兒童化一點突出溫馨的色彩。
6.若只考慮主角的話,馬的數量似乎就遠不如狗了。據一項針對1980年到2012年近80部以動物為主角的美國電影的統計,以狗為主角的有28部,排名第二的馬只有18部。狗和馬的單片吸金能力,近年來更是達到了好萊塢一線影星的水平。
7.動物當然不能在電影中一直唱著紅臉。1963年,懸疑大師希區柯克導演便創作了災難性動物題材影片的先驅之作《群鳥》,在這里動物演員們第一次變得野蠻、邪惡。海鷗、烏鴉、麻雀在人類看來完全不具備攻擊能力,但在該片中它們聚集在一起,布滿天地黑壓壓地向人類集體攻擊。

8.在好萊塢拍攝涉及動物的電影電視中,美國人道協會的標志都會出現在片末,并打上“未傷害任何動物”的標志。但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人懷疑它只是一張空頭支票。盡管發生了老虎演員險被淹死的事件,《少年派》的片末仍打上了“未傷害任何動物”的標志。2013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入選影片《華爾街之狼》,一只穿著輪滑鞋的黑猩猩與萊昂納多配戲,卻因意外獲得了精神上無法恢復的損傷。動物之友在發表的聲明中說:“人們都談論萊昂納多能不能獲得奧斯卡提名,卻沒有人關心他的動物搭檔。”

9.當今世界范圍內,有影響的動物主題電影主要出自法國、美國和日本三個國家。法國的強調最人文主義關懷。美國動物電影的最大主流是寵物電影。而日本的動物電影主要以平實自然取勝,劇情較為平緩,出現最多的就是喵星人、汪星人還有狐貍君,并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和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
10.影片后期制作和電腦合成技術的進步,使得動物能夠完美地擬人化。如《夏洛特的網》中,在技術的幫助下,蜘蛛君也可以超現實主義地織出帶有英文單詞的網。在此之前,成功控制動物做這種事情簡直天方夜譚,按導演蓋瑞?溫尼克的話來說:“我們可以把人類送上月球,但是再怎么吼叫或是用各種方法,都叫不動一頭奶牛。”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