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直以來,“便便”都被視為日常生活中避之唯恐不及的污穢之物。但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的營養學獎授予一組西班牙“研究糞便香腸”的科學家。毫不起眼的糞便,稀釋千遍后除了可以做香腸外,還可以治療艱難梭菌感染、救克羅恩病等。本文就帶你從“搞笑諾貝爾獎”聊聊“了不起的便便”。

2014年搞笑諾貝爾獎營養學獎授予了一組來自西班牙的團隊,他們因研究“嬰兒的糞便細菌可用來制作益生菌香腸”獲得這一殊榮。
什么是搞笑諾貝爾獎?

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合。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志(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后發人深省”的研究。頒獎儀式在諾貝爾獎頒獎前一至兩周舉行,地點為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Sanders Theater)。
2014年搞笑諾貝爾獎營養學獎授予了一組來自西班牙的團隊,他們因研究“嬰兒的糞便細菌可用來制作益生菌香腸”獲得這一殊榮。
糞便的研究歷程

作為一種其貌不揚,稀釋千倍后會有香味的糞便一直受到各界科學人士的廣泛關注。2012年初,Smith博士和Alm等合作者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附近開了一家叫做Open Biome的“糞菌銀行”的公司。
2014年2月,FDA批準Open Biome為北美地區需要進行糞菌移植的醫院“供貨”,用于治療超級耐藥的艱難梭菌感染。
2014年的Nature稱:由于糞菌移植的供體并不難獲得,因此面對當下的新規定,秘密進行移植的機構如雨后春筍,同時他們表示,關于糞菌移植的長期反應仍需研究。
2014年,西班牙科學家致力于尋找含有某種益生菌的可發酵香腸,使其可在人體酸性的消化系統環境下生存。于是她們采集了6個月以下的健康寶寶尿布上的細菌樣品進行發酵,制作了類似地中海發酵香腸的食物,并命名這種“便便香腸”為“fuet”。
糞便的3大醫學應用

NO.1用于糞便常規檢測
“糞便中有黃金”,我們都知道在鄉下糞便可以用做地里的農家肥或進入沼氣池發酵產生沼氣。然而在醫學上,糞便檢測是醫院的一項常規檢測,很多醫院檢驗科醫生拿到待檢糞便樣本后,需攪拌、觀色、聞氣味等多個步驟進行傳統手工檢測方法,這面臨強烈的感官考驗。今年6月份,我們報道了李降龍創立的蘇州海路生物公司研發出全自動糞便分析儀解決了這一問題并已服務于100多家三甲醫院。
NO.2用于糞菌移植

糞菌移植技術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13年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可以治療腹瀉、便秘這些胃腸道病癥,還有糖尿病、肥胖癥、自身免疫性疾病、腸道過敏性疾病、神經發育異常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迄今,全世界有數千例患者接受糞菌移植治療。
2012年,張發明從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學習回國之后,建立了“標準化糞菌移植”方案,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標準化糞菌庫,用于一些復雜腸病例如難治性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挽救/拯救治療。
天津大學與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聯合研發出全球首套標準化糞菌移植——智能糞菌處理系統,可以實現糞菌的自動采集、分離和純化,使得糞菌移植能夠實現全程質量可控,并有望納入標準化糞菌移植的臨床指南當中。
NO.3 制造與腸道益生菌相關的食品

益生菌對人體健康有著極大好處,乳酸菌和雙歧桿菌是常見益生菌。研究人員發現,兒童糞便中這兩種菌的含量較高。
2011年,日本科學家應當局要求,研發出可供食用的“糞肉”,有望透過人類“自我消耗”,減低糞水排放壓力。
盡管在今天,“便便”還只是被用來做香腸,但是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從便便中提取的微生物會用到更多的食品中。
熱點:糞菌移植的前景及面臨的問題

今年1月,AMC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發表的文章描述了一個糞便移植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這類研究首次被公開報道,研究發現94%接受糞便移植的患者得到治愈。這也表明糞便移植逐漸成主流醫學界“新寵”。
但同時糞菌移植(FMT)存在很多挑戰,譬如移植、捐獻的成本和復雜性,以及移植過程中菌群的可變性和潛在傳播病原體。
8月在芝加哥召開的由美國胃腸病學會(AGA)組織的 “2014 James W. Freston Conference ”會議,總結了糞菌移植(FMT)近幾年來取得的重大進展:糞菌移植不僅可用于治療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還可以治療潛在的炎癥性腸病(IBD)、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0 篇文章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你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