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是一組古龍爬行動物,統治著陸地1.6億年,從三疊紀晚期(2.3億年前)到白堊紀末期(6500萬年前),當它們被一顆流星消滅時,幸存下來的一系列恐龍就產生了現代鳥類。第一只恐龍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后大約2100萬年進化而來,滅絕了...
恐龍是一組古龍爬行動物,統治著陸地1.6億年,從三疊紀晚期(2.3億年前)到白堊紀末期(6500萬年前),當它們被一顆流星消滅時,幸存下來的一系列恐龍就產生了現代鳥類。第一只恐龍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后大約2100萬年進化而來,滅絕了大部分生命。它們是這場災難性事件后生物多樣性的第一次主要浪潮的一部分恐龍在三疊紀末期開始統治地球恐龍亞目,也包括鳥類。它們的近親是翼龍,有時會被錯誤地稱為恐龍。翼龍和恐龍是未分級的始祖龍分支的一部分,被稱為鳥。除了鳥類以外,唯一幸存的祖龍是鱷目,現代鳥類是恐龍的后代官方通常把恐龍定義為恐龍三角龍和現代鳥類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這種共同的祖先生活在三疊紀晚期,因此恐龍包含了一個龐大的群體之所以選擇三角龍和現代鳥類,是因為它們有點遠親,因此,它們共同祖先的后代數量眾多,涵蓋了所有恐龍,根據形態學而不是系統發育學的定義,是“四肢直立于身體下方的陸生古龍爬行動物”為了在身體下方直立行走,它們符合這個定義。恐龍根據臀部結構分為兩大類:蜥蜴類和鳥糞類。這兩類的意思是“蜥蜴腿”和“鳥臀”。蜥蜴恐龍包括獸腳類(主要是兩足食肉動物,包括霸王龍)和蜥腳類(大型長頸四足食草動物)。鳥-馬恐龍包括多種多樣的食草動物,包括鴨嘴龍(“鴨嘴龍”)、厚頭龍(“骨頭頭”),甲龍(尾巴呈棒狀的盔甲恐龍)、劍龍(有尖刺尾巴的裝甲恐龍)、角龍(三角龍及其親屬),恐龍的體型從雞的大小到最大的蜥腳類動物,它們的長度為30-45米(100-148英尺),體重為60000-100000公斤(60-100噸),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恐龍,文昌魚(Amphicelias fragillimus)的長度可能達到60米(200英尺),大約相當于一座20層樓高的建筑,盡管它只是基于對一個股骨和椎骨的描述,而這些骨頭和椎骨已經碎裂成了塵土另一種蜥腳類動物Bruhathkayosaurus的體重可能為220噸,比一頭藍鯨還重,盡管對這一估計還存在爭議
-
發表于 2020-08-19 07:58
- 閱讀 ( 748 )
- 分類: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