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小行星撞擊損傷的最重要因素是撞擊時釋放的能量。這是用小行星質量的一半乘以其速度的平方來計算的。小行星速度的典型范圍非常有限,大多數測量值在12到20公里/秒(7.5-12.4英里/秒)之間彗星的速度要快得多,介于50到70...
決定小行星撞擊損傷的最重要因素是撞擊時釋放的能量。這是用小行星質量的一半乘以其速度的平方來計算的。小行星速度的典型范圍非常有限,大多數測量值在12到20公里/秒(7.5-12.4英里/秒)之間彗星的速度要快得多,介于50到70公里/秒(31-43.5英里/秒)之間。

小行星的質量和速度決定了撞擊時釋放的能量然而,小行星在速度上的不足,在密度上彌補了它的不足——彗星被認為主要由冰組成,密度只有1000千克/立方米,而由固體巖石構成的小行星的密度約為3000千克/立方米,而稀有的(8%)金屬小行星的密度為8000 kg/m3。這些密度值密切影響小行星撞擊的最終結果。

Vredefort隕石坑南非是地球上最大的已證實的小行星坑。影響小行星撞擊環境影響的其他因素包括其大小(顯然)、撞擊角度(最有可能是45度),以及撞擊表面(水、硅酸鹽巖石或結晶巖)小行星的大小是按冪律分布的,在這種情況下,超過一定尺寸的小行星比較小的小行星要稀少得多直徑約一米的小行星被認為每月會進入地球大氣層一次,留下100英尺(30米)的隕石坑。直徑一公里的小行星大約每百萬年撞擊一次,釋放出高達100億噸的TNT,其威力是迄今為止最強大的核武器的200倍一次撞擊會打碎500公里外的玻璃窗,留下一個20公里(12英里)的隕石坑。過去40億年來最大的小行星撞擊被認為是在南非制造了Vredefort隕石坑的小行星,直徑約20公里(12英里)大型小行星的破壞有三種方式之一:最初的空氣沖擊波和熱波,其強度足以焚毀森林;噴出物,可以使大陸大小的區域沐浴在巖漿中,以及由于高層大氣中的煙塵顆粒而阻擋太陽生命,就像沒有光合作用一樣,食物鏈會崩潰,只有分解者和食腐者才能存活10年以上。以直徑超過20公里(12英里)的小行星撞擊為例,科學家們認為,所有復雜的生命(包括所有動物和高等植物)都將滅絕,只留下微生物,類似于10億年前地球上的情況。